出处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2000年第4期10-14,共5页
Tianjin Social Sciences
参考文献1
-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1页.
共引文献3111
-
1张立波.身体在实践话语中的位置[J].天津社会科学,2004(4):14-19. 被引量:5
-
2李文阁.活动、生命、意见和思维方式——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哲学[J].学术研究,2004(7):46-52. 被引量:12
-
3许斗斗.社会:人与自然相互生成意义上的统一体——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社会”理论的解读[J].学术研究,2004(7):58-63. 被引量:6
-
4张奎良.三维境界的合一:马克思言说的共产主义[J].社会科学战线,2004(4):33-39. 被引量:15
-
5于桂芝.劳动和休闲的哲学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再认识[J].社会科学战线,2004(4):235-237. 被引量:7
-
6顾智明.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眼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3):23-27.
-
7吴学琴.元批评解释学视域中的马克思——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理论评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3):88-94. 被引量:1
-
8李庚香.法美学是人学[J].中州学刊,2004(4):192-196. 被引量:3
-
9廖小平,曾祥云.“代”论[J].江海学刊,2004(4):5-12. 被引量:9
-
10张文喜.历史唯物主义岂能谋取神学的支持——对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的批评[J].学术月刊,2004,36(7):14-20.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38
-
1何中华.现代性·全球化·全球性问题[J].哲学研究,2000(11):17-23. 被引量:19
-
2贾英健.论马克思的全球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唯实,2002(2):8-13. 被引量:6
-
3胡锦涛.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N].光明日报,2009-09-23.
-
4[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
-
5[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
6[2]安东尼·吉登斯.现代化与自我认同[M].北京:三联书店,1998.
-
7[5]杰里米·里夫金等.熵一种新的世界观[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
8[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
9[10]阿卜杜勒-马利克等.发展新战略[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0.
-
10[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引证文献7
-
1吴国璋.全球化时代的“普遍伦理”[J].探求,2001(4):52-53. 被引量:2
-
2贾英健.全球化与人的存在方式[J].理论学刊,2002(5):53-56. 被引量:8
-
3毕红梅.全球化本质认识的误区及再解读[J].求索,2006(3):138-140. 被引量:2
-
4周育国,石曲.全球化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利益观[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1):11-14. 被引量:3
-
5杨亮才.论发展意识[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3(3):23-27. 被引量:1
-
6汪信砚.全球化问题研究的方法论思考[J].新视野,2002(2):46-47. 被引量:2
-
7杨亮才.全球化语境中的社会发展[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5(2):8-11.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22
-
1贾英健.当代民族国家的认同变化及价值重建[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6(3):73-77. 被引量:2
-
2李一.网民群体互动及其对社会稳定的促进意义[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5):68-72. 被引量:1
-
3江作军,刘坤.对理性主义发展观的重新审视和超越[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25-30. 被引量:1
-
4邢建华.探析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全面发展之影响[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7,5(2):166-170. 被引量:4
-
5刘继荣,张振鹏.《共产党宣言》的经济全球化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2):10-12. 被引量:6
-
6王浩斌.普遍价值生成语境中的民主化策略及其超越[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5(2):13-16.
-
7杨立新,郭珉媛.发展意识[J].环渤海经济瞭望,2009,23(1):26-29.
-
8王浩斌,王飞南.普遍价值生成语境中的民主化策略及其超越[J].长白学刊,2009(1):42-46.
-
9焦国林.自我拯救:世界历史进程中个人认同的重构[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9,22(5):45-49.
-
10王永战.从人类社会历史的视野来看全球化[J].黑河学刊,2010(3):8-10.
-
1周治滨.永远的启示──论世界各国人民联合反对德、意、日法西斯实践的历史意义[J].理论与改革,1995(8):13-16.
-
2杨信礼.冲突与融汇:世界历史与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发展[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0,1(1):15-23. 被引量:1
-
3王德福.“送灯”习俗中的价值意蕴[J].寻根,2011(3):31-34. 被引量:1
-
4弓正.和平先驱诺贝尔(下)[J].现代班组,2008,0(5):46-47.
-
5李兴斌.陶文的集大成之作——读《陶文图录》[J].全国新书目,2007,0(7):6-6. 被引量:1
-
6彭介忠.历史意义的道德价值意蕴[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6):42-46.
-
7林胜.探讨佛像雕塑艺术的特点表现[J].现代装饰(理论),2015(7):154-155.
-
8汪达环.邓小平社会发展观的价值意蕴[J].理论前沿,2001(10):20-21.
-
9赖永兵.生命美学视野中的三峡土家族巫俗传统[J].贵州民族研究,2013,33(5):84-87.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