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社会心理学视域下马修·阿诺德的独特批评力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马修·阿诺德在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批评界地位独特。他在诗歌、教育及文化等方面的独特批评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加以审视,这种独特批评力源于他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成长环境和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的习得;源于他对19世纪英国特定社会环境的认知;也源于他对英国国民精神缺失的洞察以及所采取的决策。
作者 袁晓军
出处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110-113,共4页 Journal of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基金 2012年度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K2012B427)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1

  • 1韩敏中.译本序[A]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 2Perkins,David. Arnold and the Function of Literature[J].ELH,1951,(04):287-309.
  • 3Collini;Stefan.Introduction.Culture and Anarchy and Other Writings.By Matthew ArnoldCulture and Anarchy and Other Writings.By Matthew Arnold[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 4Paul,Herbert W. Matthew Arnold[M].London:MacMillan and CO.,Limited,1920.112.
  • 5Stone,Donald David. Communications with the Future:Matthew Arnold in Dialogue:Henry James,Charles-Augustin Sainte-Beuve,Ernest Renan,Michel Foucault,Friedrich Nietzsche,Hans-George Gadamer,William James,Richard Rorty,John Dewey[M].Ann Arbor,mi: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7.3.
  • 6Brownell,W.C. Victorian Prose Masters:Thackeray-Carlyle-George Eliot-Matthew Arnold-Ruskin-George Meredlth[M].New York:Charles Scribner' s Sons,1902.157.
  • 7Raleigh,John Henry. Matthew Arnold and American Culture[M].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57.2.
  • 8Sherman,Stuart P. Matthew Arnold:How to Know Him[M].Indianapolis:The Bobbs-Merrill Company Publishers,1917.5.
  • 9雷纳·书勒克;杨自伍.近代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244.
  • 10Arnold,Matthew. The Letters of Matthew Arnold to Arthur Hugh Clough.Edited with an introductory study by Howard Foster Lowry[M].London an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umphrey Milford,1932.

二级参考文献18

  • 1J.希里斯·米勒,盛宁.美国的文学研究新动向──兼为纪念威廉·李玎斯而作[J].外国文学评论,1995(2):108-117. 被引量:4
  • 2[1]雷蒙·威廉斯.唯物主义与文化问题[M].伦敦:弗尔索出版社,1980.3.
  • 3本文基于我近年来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编写本科一年级使用的英语精读课本,二是翻译了马修·阿诺德的《文化与无政府状态》.编写教材时,我们力图遵循心目中的"北大智性传统"和英美智性传统,即老北大、老清华和西南联大时代的、造就了我国英语界学术泰斗的那种传统.北大英语系的老系主任、出自这个传统的李赋宁先生,就一直强调要用有一定难度的、含蓄的、能培养学生"批评眼光"的教材.90年代,我国出版了不少用新的教学思想编写的英语精读,比较常见的做法是依据某种应用语言学的理论对课本进行通盘设计.我们的偏重有所不同,所汲取的思想理论资源正是上述老传统的资源,例如维多利亚时期的纽曼(John Henry Newman,1801-1890)和阿诺德(Matthew Arnold,1822-1888)等人关于人文教育的经典论述,尤其是"教育"必须着力于学生的心智才能训练、使其受到最优秀文化薰陶的思想.在已经出版的《北大英语精读》(北大出版社,2000年)的前言中,我们既提到了蔡元培校长,也提到了纽曼、阿诺德.
  • 4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文化与无政府状态》,韩敏中译,三联书店2002年版,9页.以下《文化》一书的引文均出自该译本,只随文注页码.
  • 5菲力普斯(DavidPhillips).《旅行记之外——19世纪英国评论德意志教育者》[J].牛津教育评论,2000,3(1).
  • 6参看美国学者唐纳德·斯通(Donald Stone)的近作《沟通未来--对话中的马修·阿诺德》(Communications with the Future),密执安大学出版社1997版,162-174页.
  • 7《蔡元培教育论著选》,高平叔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345-347页.
  • 8《向参议院宣布政见之演说》(1912年5月13日),载《蔡元培教育论著选》,11页.
  • 9[8]《1900年以来教育之进步》,载《蔡元培教育论著选》,43,45,46页.
  • 10高斯曼(Lionel Gossman),"Philhellenism and Antisemitism:MatthewArnold and His German Model",原载《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第46卷第1期(1994年冬);2001/10/15引自http://globalvgw2.global.epnet.com/ehost.asp?Global.

共引文献8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