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 被引量:92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最终认定,是多方力量博弈的结果;这一官方认定制度,在激发传承人文化自觉的同时,也挫败了其他非官方认定传承人的积极性,重构了传承生态。现代社会的技术手段、信息传播、人员流动、资源交换以及消费者、市场等等复杂因素,都促使传承人在保守传统与适应创新之间做出适应现代社会变迁的选择。基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经验以及对保护的"完整性"与"活态性"的认识,"体系外的文化与体制外的文化持有者"对于完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具有重要意义。在具体的保护过程中,需要区分传承母体共享的"非遗"与脱离传承母体的"非遗",应该在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特点的基础上理解其"本真性"原则。
作者 刘晓春
出处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3-60,共8页 Thinking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与产业化研究"阶段性成果(11JJD78000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阶段性成果(07JJD740066)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9

  • 1http : //www. ihchina, cn/inc/guojiaminglunry, jsp? gjml_ id =005.
  • 2谭怡玮.《顺德广绣传承调查》,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 3[德]瓦尔特·本雅明.《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品》,胡不适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88-93页.
  • 4[日]福田亚细男.《日本民俗学方法序说--柳田国男与民俗学》,於芳等译,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年,第100页、第160页.
  • 5胨冬梅.《吴川泥塑传承人调查研究》,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 6梁保尔,张朝枝.“世界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种遗产类型的特征研究[J].旅游科学,2010,24(6):9-21. 被引量:5
  •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世界文化报告--文化的多样性、冲突与多元共存》,关世杰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50页.
  • 8While living folklore, owing to its evolving character, cannot always be directly protected, folklore that has been fixed in a tangi-de form should be effectively protected.
  •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网站http://www.sach.gov.cn/tabid/312/InfolD/6973/Defauh.aspx.

二级参考文献32

  • 1UNSCO《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第47条.
  • 2向云驹《论文化空间》2009-10-26,见中国民俗学网http:∥www.chinafolklore.org.
  • 3《再论文化空间》2010-01-01,见中国民俗学网http:∥www.chinafolklore.org.
  • 4《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39条“有效文本”.
  • 5《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4章.
  • 6《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2005)第79-95条.
  • 7《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2006)第3条.
  • 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05第二条第二款.
  • 9《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第4.3条款,见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http://WWW.cnta.gov.cn.
  • 10《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共引文献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