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试论《中国佬》中的中国劳工形象 被引量:4

The Image of Chinese Coolies in Chinago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在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中国佬》(Chinago)中,中国劳工被描写为一种受歧视、胆小怕事、麻木不仁、逆来顺受、任人宰割的奴隶形象。杰克.伦敦用黑色幽默的手法从人物的语言、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方面来表现歧视,而这种歧视则源于他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不足和对中国人的偏见。主人公阿秋的性格特征代表了20世纪初西方主流社会和西方文化对中国形象的认知,作品向世人展现了一幅有偏见和歧视的画面,而要改变西方文化看待中国人的主流意识,中国就必须强大,只有强大才能使歧视华人的政客文人放弃对中国人的偏见。 Unknown to Chinese people, Chinago is one of very important short novels by Jack London. The image of Chinese coolies in Chinago is characteristic of distorted cowards and numb slaves. The discrimination revealed in the image of Chinese coolies can be illustrated from the respects of verbal features and such writing techniques as dark humor in use. The severely discriminated image results from the author's ignorance and prejudice to Chinese people. Prejudiced and discrimina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cho, the protagonist, represents the Chinese image recognized by western mainstream and culture in the 20th century. It reminds our Chinese people that only by building a more powerful country will the western politicians and writers stop to discriminate Chinese.
作者 韩红梅
出处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6期50-53,共4页 Journal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中国佬》 中国劳工 黑色幽默 Chinago Chinese coolies dark humor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

二级参考文献26

  • 1我的命运[J].国外文学,1998(3):121-126. 被引量:2
  • 2宋伟杰.迟到的悲歌——美国华(亚)裔英文戏剧一瞥[J].外国文学动态,1998(2):34-36. 被引量:1
  • 3詹姆逊.《政治无意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5页.
  • 4[13]参见朱杰勤:<19世纪后期中国人在美国开发中的作用及处境>,载<华侨史论文集:2>,暨南大学华侨研究所1981年版,2,4页.朱杰勒认为大批华人进入美国的时间是19世纪后期,但美国通行的说法是19世纪中期,从朱先生本人的研究数据看,也表明19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之间是华人大批流入美国的时间.
  • 5恩格斯:<恩格斯致佐尔格的信>,载<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182页.
  • 6有关"赊单工制"的详细情况,参见王绵长:<历史上华侨出国的原因>,载<东南亚史论文集>,暨南大学历史系东南亚史研究室编,暨南大学科研处1980年版,49-76页.
  • 7详细资料可参见杨国标:<美国华工与中央太平洋铁路>,载<华侨史论文集:4>,暨南大学华侨研究所1984年版,14-33页.
  • 8这种提法是以最早的华人自传的发表到60年代末、70年初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的振兴为参照依据.
  • 9Philip P. Choy, Lorraine Dong & Marlon K. Hom, Coming Man ( Seattle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95).
  • 10William F. Wu, The Yellow Peril- Chinese Americans in American Fiction 1850-1940 (Archon Books, 1982).

共引文献23

同被引文献34

  • 1刘景修,张钊.美国记者与中国抗战[J].民国档案,1989(1):107-116. 被引量:14
  • 2张克明,刘景修.抗战时期美国记者在华活动纪事(一)[J].民国档案,1988(2):126-130. 被引量:14
  • 3岑雪苇.论作家形象[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62-66. 被引量:2
  • 4葛桂录.“中国不是中国”:英国文学里的中国形象[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64-70. 被引量:43
  • 5黄源深,周立人.外国文学欣赏与批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 6朱刚,新编美国文学史(第二卷)[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 7罗伯特·福特纳.国际传播:全球都市的历史、冲突及控制[M].刘利群,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30.
  • 8T.克里斯托弗·杰斯普森.美国的中国形象(1931-1949)[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 9JESPERSEN C. American Images of China: 1931-1949 [ M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 10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南希·L·罗伯茨.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引证文献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