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群体性事件中网络民意的表达与互动机制研究 被引量: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在群体性事件频发已成常态的中国社会,互联网不仅成为群体性事件中民众表达意见的主要"发声地"与"放大地",而且还成为部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地"与"引爆地",网络草根民意、网络意见领袖、传统媒介、政府等信源之间的互动、冲突与整合在群体性事件的形成、爆发、平息过程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将考察网络民意在群体性事件传播中的表达机制与互动机制,从而呈现网络民意传播、影响群体性事件之图景,并揭示其背后的风险社会中公民政治沟通意涵。
作者 岳璐
出处 《求索》 CSSCI 2012年第10期245-246,共2页 Seeker
基金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群体性事件的媒体再现与传播策略研究”(09YBB279)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

二级参考文献19

  • 1刘能.怨恨解释、动员结构和理性选择——有关中国都市地区集体行动发生可能性的分析[J].开放时代,2004(4):57-70. 被引量:237
  • 2邓飞.《贵州瓮安事件》[J].凤凰周刊,2008,(20).
  • 3叶鹏飞.《贵州大骚乱定性为黑势力参与群体事件》,《联合早报》.
  • 4马昌博、丁补之.《6月28151——7月14日:贵州官员瓮安“大考”,还原“6·28事件”中真实的政府反应和政府作为》,《南方周末》2008年7月17.
  • 5王恰红.《借势传播:一个理解中国人日常交往关系与实践的概念探讨》,在香港中文大学传播想像会议上发表的论文,2008年12月6日.
  • 6蓝云、张羿迪.《反污染!厦门“百万”市民同传一条短信》,奥一网,2007年5月28日.
  • 7杨洋.《中国公民新闻发展形态研究》,中国传媒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32页.
  • 8《“集体行动”的特征》[J].嘹望,2008,(36).
  • 9祝华新、单学刚、胡江春:《2011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载《2011年中国社会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 10祝华新、单学刚、胡江春:《2008、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载《2009年中国社会蓝皮书》,《2010年中国社会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009年版.

共引文献57

同被引文献43

二级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