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世纪末的传教士汉学时代和20世纪末的专业汉学时代,汉学家们围绕《孟子》的人性论展开了两场针锋相对的论争。在第一场论争中,理雅各借道巴特勒主教的良心论来说明孟子性善论的价值,并将孟子的"性善"解释成"性向善",但谢卫楼却抨击孟子和理雅各双双否弃了上帝恩典。第二场论争的焦点在于安乐哲的文化主义与华霭仁的共同人性论之间的分歧,而产生这种分歧的深层原因则是辩论双方对于民主和人权的不同态度。两场论争尽管表现形态各异,但论争的核心观念却高度相关,在理论脉络上可以追溯至四百多年前天主教各修会理解《孟子》人性论的不同态度。
出处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56-166,共11页
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他乡有夫子:欧美的<孟子>译介与诠释研究"(10YJC720013)
北京外国语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儒家文学思想的当代转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