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丝之谜》的文化身份认同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旅英华裔马来西亚英语作家欧大旭的成名作《丝之谜》是第一部英文长篇小说。小说通过主人公一生对西方文化的寻求揭示了后殖民社会人们普遍所处的"移位"的生存状态。这种寻求不仅仅是出于对自我身份的焦虑,更是希望通过身份重构,消解自我与他者文化的对立,达到与西方进行交流与对话的目的。同时,这种寻求也反映了作为后殖民作家的欧大旭本人的文化身份认同危机和边缘意识。
作者
张燕
机构地区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31-133,共3页
Hubei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欧大旭
《丝之谜》
移位
文化身份认同
分类号
I106.4 [文学—世界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27
同被引文献
3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4
参考文献
6
1
欧大旭.丝之谜[M].王丽艳,译.南海出版公司,2008.
2
Rudner, Martin. Maylaysian Development: A Retrospective[M]. OTrAWA, 1994.
3
赛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78.
4
王逢振.赛义德访谈录[N].中华读书报,2000-12-27.
5
阿里夫·德里克 王宁译.后革命氛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14.
6
Chambers, Ian. Migrancy, Culture, Identity[M]. London: Routledge, 1994.
共引文献
27
1
周立红.
弗兰克思想的转航与悖论──兼评《白银资本》及其在中国引发的争议[J]
.史学月刊,2002(1):107-112.
被引量:2
2
杨亚东.
历史叙事与后殖民主义[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22(11):18-19.
被引量:1
3
彭新武.
“现代化”的思维理路及其矛盾[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2):54-59.
4
丰云.
飞散写作:异域与故乡的对立置换[J]
.江西社会科学,2007,27(2):91-95.
被引量:2
5
刘莉.
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后殖民理论[J]
.教学与研究,2007(8):70-76.
被引量:4
6
梅启波.
戴望舒诗歌的民族化走向[J]
.学术论坛,2007,30(12):148-152.
被引量:1
7
葛卉.
话语权力视角下90年代“中华性”论战的解析与反思[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11(5):68-73.
8
田丹.
解读英国文学中意识形态模式的中国形象[J]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114-116.
被引量:5
9
武桂杰.
霍尔眼中的中国形象研究——当中国文化“旅行”到“他文化”中[J]
.学习与探索,2010(5):246-248.
10
闫浩.
论叙述者的缺席与代言[J]
.学理论,2011(19):154-155.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3
1
吴庆军.
当代空间批评评析[J]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2):46-49.
被引量:42
2
潘碧华,杨国庆,潘碧丝.
《丝之谜》的人性主题与历史记忆[J]
.外国文学研究,2010,32(6):153-155.
被引量:2
3
王丽艳.
后殖民主义视野下的《和谐丝庄》[J]
.沈阳大学学报,2011,23(1):98-101.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2
1
朱崇科.
论欧大旭作品中的“大马”认同及吊诡[J]
.外国文学评论,2013(4):223-235.
被引量:4
2
胡圣昊.
论《和谐丝庄》中杂糅性身份书写的空间维度[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1):9-12.
二级引证文献
4
1
马峰.
越界跨国的华文文学研究视维——论朱崇科的批评观[J]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4(12):36-41.
2
郭颖.
聚焦华裔新移民之困境——以欧大旭短篇小说《帆船》为例[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9,28(10):55-58.
3
乔幪,吴雨轩.
边缘、对抗与渴望:马来西亚华裔英语作家文化身份构建研究[J]
.当代外国文学,2023,44(1):87-94.
4
朱崇科.
大马“南洋”叙述中的台湾影响及其再现模式[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5(3):87-95.
被引量:1
1
侯兴华.
《丝之谜》对个人、民族及国家历史记忆的唤醒[J]
.作家,2015(9X):75-76.
2
张德明.
悬置于“林勃”中的幽灵——解读《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J]
.外国文学研究,2003,25(1):81-86.
被引量:22
3
潘碧华,杨国庆,潘碧丝.
《丝之谜》的人性主题与历史记忆[J]
.外国文学研究,2010,32(6):153-155.
被引量:2
4
丁岩.
美国黑人女性的文化身份认同危机——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的后殖民主义解析[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0,26(4):127-128.
被引量:6
5
邓年刚.
多舛命运 况味人生——欧大旭《丝之谜》的无穷意味[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85-90.
6
孙彩萍,付科峰.
后殖民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河湾》解读[J]
.芒种(下半月),2013(7):80-81.
7
廖帮磊.
论《喜福会》中的“他者”中国文化[J]
.青年文学家,2014,0(11Z):60-61.
8
张衡.
中国古代文学跨文化传播的典型症候——以《红楼梦》为例[J]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74-75.
9
马梅.
身份重构者盖茨比之死[J]
.芒种(下半月),2013(10):139-140.
被引量:1
10
张昌宏,聂庆娟.
漫漫的求索,艰难的抵达——奈保尔及其《抵达之谜》[J]
.科教文汇,2006(9):157-157.
被引量:2
湖北社会科学
2012年 第1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