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CAS
2000年第1期147-148,共2页
Journal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同被引文献10
-
1陈旭麓.上海学刍议[J].史林,1999(2):3-4. 被引量:9
-
2熊月之.上海学平议[J].史林,2004(5):1-6. 被引量:10
-
3裴定安,张祖健.对“上海学”研究的思考[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1):99-103. 被引量:3
-
4姜成坛.北京学与北京学研究所.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8,(3):1-4.
-
5陶西平.在北京学研究所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0,(1):1-1.
-
6陈平原."北京学"[N].北京日报,1994-09-16(5).
-
7尹钧科.有关北京学的几点思考[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0,14(1):143-146. 被引量:4
-
8赵晋.关于北京学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15(1):148-149. 被引量:4
-
9李颍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关于北京学研究的方法[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3,17(1):16-18. 被引量:4
-
10金雄镐.汉城学研究方法论[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3,17(1):32-34.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8
-
1刘开美.论北京学在中国地方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8(1):67-70.
-
2张宝秀,成志芬,马慧娟.我国地方学发展概况及对北京学的再认识[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3):79-84. 被引量:5
-
3张伯瑜.从音乐北京学看城市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意义[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3):5-11. 被引量:9
-
4董晓明.音乐北京学:历史、文化及周边[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3):12-19. 被引量:6
-
5许振东.京津冀一体化的形成及其区域文化观的重构[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6):5-10.
-
6董晓明.音乐地方学:机遇与挑战并存[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6(4):86-95. 被引量:5
-
7杜洪涛.试论中国地方学的理论建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7(5):75-79. 被引量:2
-
8李建峰,张佰儒,王强,黄大伟.燕山学初论[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39(2):80-85.
-
1李颍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关于北京学研究的方法[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3,17(1):16-18. 被引量:4
-
2王铭铭 ,刘铁梁 .村落研究二人谈[J].民俗研究,2003(1):24-37. 被引量:7
-
3吴志凌.都市民俗在秘书工作中的应用价值[J].秘书之友,2017,0(4):14-16.
-
4张佐友.关于北京学研究的几个方法[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1):105-108. 被引量:2
-
5张宝秀.侯仁之先生与北京学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9(2):30-34. 被引量:1
-
6王熙娟,王小丁.论青春期独生子女的主观幸福感[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9(1):9-11.
-
7阴丽丽,饶芬芬.浅析婚姻的基础[J].青春岁月,2012,0(13):307-307.
-
8冯帆,石方杰.1915年汉口抵制日货运动研究[J].江汉论坛,2014(8):120-124. 被引量:1
-
9张妙弟.北京旧城改造与北京学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15(1):5-8.
-
10郭文臣,迟文倩,肖洪钧,乔坤.可就业能力研究:价值与趋势[J].管理学报,2010,7(5):686-691. 被引量: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