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以”“将”的认知义从何而来?——兼论词义感染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汉语史上,"以""将"都发展出"认为""以为"的认知意义。这种认知意义不是来自词义引申,也不是直接来自"以……为……""将……为……",而是来自认知动词"以为""将为"。这一词义发展过程其实是重新分析的过程。回溯推理和由其推动的重新分析,是词义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作者
黎路遐
机构地区
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出处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12年第10期31-33,共3页
Modern Chinese
基金
湖南大学青年教师成长计划经费资助
关键词
词义发展
认知义
重新分析
回溯推理
分类号
H13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6
参考文献
12
共引文献
100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2
1
王引之.经传释词[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2
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
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增补定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
史震己.古代汉语中的"以……为……”句式[J]语言文学,1980(04).
5
谭世勋.
试论“以A为B”结构的发展[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4):90-96.
被引量:8
6
何乐士.左传虚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7
洪波,董正存.
“非 X 不可”格式的历史演化和语法化[J]
.中国语文,2004(3):253-261.
被引量:66
8
王灿龙.
“非VP不可”句式中“不可”的隐现--兼谈“非”的虚化[J]
.中国语文,2008(2):109-119.
被引量:23
9
张谊生.副词“都”的语法化与主观化——兼论“都”的表达功用和内部分类[A]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0
李明.试谈言说动词向认知动词的引申[A]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二级参考文献
26
1
邓明.
古汉语词义感染例析[J]
.语文研究,1997(1):31-33.
被引量:19
2
张谊生.
“非x不y”及其相关句式[J]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32(2):36-40.
被引量:20
3
沈家煊.
“有界”与“无界”[J]
.中国语文,1995(5):367-380.
被引量:980
4
沈家煊.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3(4):268-275.
被引量:2324
5
邓明.
古汉语词义感染补证[J]
.古汉语研究,2001(2):60-61.
被引量:10
6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184页.
7
.《荀子·劝学》[M].,..
8
.《现代汉语八百词》[M].,(1984年版)..
9
Bybee, Joan & Suzanne Fleischman (Eds.) 1995 Modality in Grammar and Discourse, Joan Benjamins.
10
赵元任(丁邦新译) 1968.《中国话的文法》[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
共引文献
100
1
董正存.
“见”的全称量化用法及其产生[J]
.中国语文,2021(2):147-154.
被引量:2
2
洪波,張豔玲.
“是……底(的)”的構式化、構式演化及相關問題[J]
.历史语言学研究,2019(1):338-351.
被引量:1
3
顾绍通.
“加之”:从命题意义到篇章功能[J]
.对外汉语研究,2021(2):135-146.
4
张秀松.
"唱喏"的语义演变与词汇化[J]
.汉语史学报,2023(1):82-100.
5
胡晓慧.
20世纪90年代以来汉语语法化研究述评[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3):8-14.
被引量:2
6
方有国.
“以A为B”变换结构说略[J]
.江汉学术,1992,23(1):55-61.
被引量:1
7
兰香梅.
古汉语“以……为……”句型初探[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18(1):45-49.
被引量:3
8
吴媛媛.
“可”字的虚化研究[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7(4):54-56.
被引量:4
9
江蓝生.
“VP的好”句式的两个来源——兼谈结构的语法化[J]
.中国语文,2005(5):387-398.
被引量:37
10
宛新政.
“V就V在P”格式的语义结构和语用功能[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3):28-35.
被引量:11
1
侯瑞芬.
复合词中“不”的多义性[J]
.汉语学习,2015(6):19-27.
被引量:4
2
吴春生,马贝加.
“须”的语法化[J]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3):111-116.
被引量:2
3
宗守云.
晋方言情态动词“待”及其否定关联和意外性质[J]
.中国语文,2015(4):341-351.
被引量:19
4
宗守云.
从“到家”的演变看终点义到极致义的语义发展途径[J]
.世界汉语教学,2014,28(3):310-321.
被引量:16
5
张威.
“差点没+VP”格式的整合机制及语用原则[J]
.镇江高专学报,2013,26(1):15-17.
被引量:1
6
孟德腾.
强调高程度义的“别提多X(了)”类构式[J]
.汉语学习,2013(5):52-56.
被引量:2
7
张邱林.
动词“以为”的考察[J]
.语言研究,1999,19(1):133-141.
被引量:12
8
邓明.
古汉语词义感染综论[J]
.语文研究,2006(2):37-39.
被引量:16
9
王欣.
英汉词汇预设触发语的对比研究[J]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31(3):117-120.
被引量:3
10
陈凤.
试论复音动词“以为”的形成[J]
.文学教育,2016(15):185-185.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12年 第10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