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健康教育》
2000年第1期48-49,共2页
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Education
同被引文献62
-
1沈建华.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体育发展的目标、原则与网络[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25(4):66-69. 被引量:20
-
2赖承圭,陆意.加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课程建设的必要性[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4):28-29. 被引量:8
-
3林少娜,陈绍艳,胡英宗,邓艳香.“学校、家庭、社区”体育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6):50-53. 被引量:47
-
4曲国洋,马玉华.“小太阳体育系统工程”构建初探——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探索[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18(1):37-39. 被引量:9
-
5沈晓明,颜崇淮,吴胜虎,施榕.健康教育对轻中度铅中毒儿童干预作用的随机临床对照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4,42(12):892-897. 被引量:53
-
6李玉荣.以“健康新地平线”战略迎接21世纪——我国健康教育事业面临的挑战[J].现代医院,2001,1(2):1-4. 被引量:3
-
7刘忠华,张爱民,蒋传运,李强.以小学生为龙头实施健康教育目标责任制效果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1999,15(3):33-36. 被引量:1
-
8刘书元.健康促进与青少年体质三层次说[J].体育与科学,2007,28(2):7-8. 被引量:24
-
9周爱光.日本体育政策的新动向——《体育振兴基本计划》解析[J].体育学刊,2007,14(2):16-19. 被引量:37
-
10杨贵仁.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 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J].人民教育,2007(10):2-3. 被引量:18
引证文献5
-
1池洪城,杨育明,梁宁.健康促进对学龄前儿童铅中毒预防和控制的研究进展[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7,14(9):1-4.
-
2马洪亮,周虹茹,刘枫,杨奉筠,李群英,刘云秋,孙景龙,刘秀荣.创建健康促进学校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健康教育,2000,16(11):668-670. 被引量:10
-
3汤大俊,张继昌.组织变化理论在创建健康促进学校中的运用[J].中国健康教育,2000,16(10):612-613.
-
4汪晓赞,郭强,金燕,李有强,吴红权,季浏.中国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理论溯源与框架构建[J].体育科学,2014,34(3):3-14. 被引量:178
-
5陈润,马迎华.健康促进学校活动的现状及展望[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1):114-116. 被引量:10
二级引证文献198
-
1邱凤霞,孙国涛,杜光友,李靖.我国学校健康教育领域研究现状、热点与前沿趋势的可视化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20,36(6):561-564. 被引量:7
-
2张志胜,徐芝芳.基于CiteSpace的我国青少年体适能研究进展可视化分析[J].体育视野,2023(6):1-4.
-
3王社雄,徐剑.我国青少年体育研究的可视化分析——基于文献计量学视角[J].体育视野,2022(7):1-3.
-
4王雪峰,张铁民.乐陵实验小学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与对策[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0,0(3):88-90. 被引量:5
-
5徐陆璐.人格特质与青少年锻炼行为:运动友谊的中介效应[J].内江科技,2021,42(7):73-75. 被引量:3
-
6郭凤婷,周君华.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22,38(6):17-26.
-
7王翔,刘毅军,邓晖.基于体教融合的青少年健康促进研究[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1(7):43-44.
-
8邵朋飞.从CAPL维度划分探析青少年学生身体活动的重要性[J].运动精品,2017,36(7):101-111.
-
9邵义萍.遵义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探索[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34(3).
-
10石建辉,刘秀荣,田向阳,李玉青.北京市小学生肥胖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9):782-785. 被引量: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