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新形式”与“民族形式”典范的被确立——赵树理创作研究
被引量:
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日本学者竹内好在《新颖的赵树理文学》中提出:"在赵树理的文学中,既包含了现代文学,同时又超越了现代文学。赵树理文学之新颖,并非是异教的标新立异,而在于他的文学观本身是新颖的。"
作者
毕海
机构地区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出处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78-81,共4页
关键词
赵树理
创作研究
民族形式
现代文学
日本学者
标新立异
竹内好
文学观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7
参考文献
19
共引文献
67
同被引文献
13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9
1
竹内好.《新颖的赵树理文学》,见黄修己编.《赵树理研究资料》第491页,北岳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2
赵树理:《通俗化"引论"》,《赵树理全集》(4),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版,第141页,第145页.
3
陈伯达.哲学的国防动员.读书生活,1936,(4).
4
陈伯达著.《论新启蒙运动》[J].新世纪,1936,1(2).
5
张申府.《五四纪念与新启蒙运动》.《北平新报》,1937年5月2日.
6
毕海.
关于新启蒙运动的历史考察——以“启蒙”为关键词[J]
.励耘学刊,2009(2):259-269.
被引量:3
7
陈伯达.论文化运动中的民族传统.解放,1938,(46).
8
赵树理.《谈话摘录》.《赵树理全集》,第5卷,第260页,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
9
王春:《赵树理是怎样成为作家的》,黄修已编:《赵树理研究资料》,北岳文艺出版社,1985版,第12-13页.
10
老舍:《我怎样写(二马)》,《老舍全集》(16),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0页,第172页.
二级参考文献
7
1
欧阳军喜.
论新启蒙运动[J]
.安徽史学,2007(3):54-62.
被引量:13
2
重寻胡适历程[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重寻胡适历程[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中国近现代启蒙文学思潮论[M].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2.中国近现代启蒙文学思潮论[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
4
启蒙论[M]. 上海三联书店, 2002.启蒙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2.
5
何干之文集[M]. 北京出版社, 1993.何干之文集[M]北京出版社,1993.
6
陈伯达传[M]. 作家出版社, 1993.陈伯达传[M]作家出版社,1993.
7
杨联芬.
“启蒙”、“革命”与民族主义[J]
.山东社会科学,2009(6):11-15.
被引量:4
共引文献
67
1
袁盛勇.
“民族形式”论争的历史性回顾与反思[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5(5):49-54.
被引量:3
2
钱善刚.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启蒙运动论析[J]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23(2):42-44.
被引量:2
3
袁盛勇.
民族—现代性:“民族形式”论争中延安文学观念的现代性呈现[J]
.文艺理论研究,2005(4):2-9.
被引量:14
4
陈伟军.
著书不为稻粱谋——“十七年”稿酬制度的流变与作家的生存方式[J]
.社会科学战线,2006(1):130-133.
被引量:8
5
高浦棠.
周扬与《讲话》权威性的确立[J]
.文学评论,2006(1):75-82.
被引量:12
6
黄延敏.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论传统文化与新文化[J]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24(2):46-49.
7
董之林.
关于“十七年”文学研究的历史反思——以赵树理小说为例[J]
.中国社会科学,2006(4):153-166.
被引量:36
8
吕周聚.
从异端到典范——论四十年代的边缘化文学创作[J]
.文学评论,2006(4):158-165.
被引量:1
9
郜元宝.
1942年的汉语[J]
.学术月刊,2006,38(11):89-102.
被引量:9
10
雷蒙德.怀利,林育川.
毛泽东、陈伯达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36—1938)[J]
.现代哲学,2006(6):53-61.
被引量:32
同被引文献
13
1
李楠.
海派文学、现代文学的通俗化走向[J]
.文学评论,2008(3):116-121.
被引量:6
2
朱晓进.
文学与政治:从非整合到整合——20世纪中国文学的政治化思潮管见[J]
.社会科学辑刊,1999(5):152-155.
被引量:7
3
倪婷婷.
关于延安文学民族化、现代化问题的再思考[J]
.江苏社会科学,1998(3):36-42.
被引量:6
4
王玉树,陈荣毅.
略论解放区文学对民族文学形式的探讨[J]
.天津社会科学,1990(3):92-96.
被引量:4
5
袁盛勇.
延安时期的集体创作——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化写作方式的诞生[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3):51-53.
被引量:17
6
郜元宝.
1942年的汉语[J]
.学术月刊,2006,38(11):89-102.
被引量:9
7
石凤珍.
左翼文艺大众化讨论与延安文艺大众化运动[J]
.文学评论,2007(3):158-162.
被引量:10
8
李洁非,杨劼.
形式实验场(下)[J]
.小说评论,2009(2):37-43.
被引量:6
9
吴福辉.
农民大众文学与市民大众文学并存的新局面——谈1940年代文学全景中的重要一角[J]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4):118-124.
被引量:3
10
胡玉伟.
“本体”的进入与问题的重识——解读李洁非的延安文学研究[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4):32-35.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1
1
杨经建.
延安文学的“民族形式”对母语文学的“革命性”重构[J]
.学术界,2020(11):76-84.
1
池田智惠.
探索新的“文学”的可能--我读赵树理[J]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4):49-52.
被引量:6
2
杨矗.
赵树理:在正典化与狂欢化之间[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3):89-94.
被引量:2
3
宋绍香.
世界汉学家论赵树理文学的民族形式[J]
.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4):81-88.
被引量:2
4
贺桂梅.
超越“现代性”视野:赵树理文学评价史反思[J]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3(4):54-60.
被引量:5
5
郑立峰.
从《小二黑结婚》来窥视“解放区文学”非诗意的审美趋向[J]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08(10):64-67.
被引量:2
6
郑治民.
试论赵树理文学精神的特点及其在当下的意义[J]
.青年文学家,2013,0(26):30-30.
7
刘旭.
隐含作者与虚构:赵树理文学的深层结构分析[J]
.文学评论,2013(3):100-107.
被引量:7
8
张颖.
赵树理文学抒写中的晋阳文化特色与缺憾[J]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上),2013(11):67-67.
9
杨矗.
赵树理文学的表征危机[J]
.晋阳学刊,2007(4):105-111.
被引量:1
10
周荣.
现实主义与赵树理的困境——一九四○、五○年代赵树理的两种遭遇[J]
.当代作家评论,2014(1):29-35.
文艺争鸣
2012年 第1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