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兴”为“取譬引类”说——兼论风、雅诗篇的一个重要创作特征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诗》中相同或类似的"兴辞"常常在不同的诗篇中反复出现,用以造成相同或类似的表现效果。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表示节候的兴辞出现于三首不同的诗中";习习谷风,以阴以雨"出现在两首诗中。大体类似的如"××于飞""、采采××"等,出现频率多至十数次。比较有趣的是这些兴辞亦多见于《夏小正》《月令》或《易》卦爻辞中,这表明"兴"本不专属于《诗经》,也自有其古老的源渊。从创作方法的角度来考察,《诗三百》中的兴,常常表现为对古有现成的"兴辞"的引用,这一现象在风、雅诗篇中非常普遍。这不仅暗示着《诗经》诗作成型前经历了漫长曲折的演变历程,而且也说明风、雅诗篇在形式的选择和诗材的捕捉方面所采取的"诵古"与"造篇"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作者 韩高年 赫琰
出处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7-9,共3页 Journal of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词 取譬引类 兴诗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4

  • 1陈世骧原兴:兼论中国文学特质[J].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1969(1).
  • 2赵沛霖.兴的源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 3张朝珂.《诗经》诗的"兴"及其起源[J].文学遗产增刊,1978(2).
  • 4王应麟.困学纪闻[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 5朱自清.诗言志辩[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 6韩高年.《诗经》时序主题的文化内涵及原型价值[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1):71-74. 被引量:4
  • 7王涧泓.上古农谚范本:《诗经·豳风·七月》研究之一[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0(1):7-13. 被引量:3
  • 8章学诚.文史通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8.
  • 9商承祚.《殷契佚存考释》,转引自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0年版,第829页.
  • 10郓沫若.《卜辞通纂考释》"般"字条、"凡"字条,见《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二卷,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二级参考文献14

  • 1杨宽.月令考[J].齐鲁学刊,1941(2):1-36. 被引量:10
  • 2.《礼记·月令》[M].,..
  • 3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M].中华书局,1987年.第7页.
  • 4谢谦译 王靖献.《钟与鼓—<诗经>的套语及其创作方式》[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20-126页.
  • 5刘宗迪.《<尚书·尧典>:一篇古老的傩戏“剧本”》,《文史精华》[J].国学网,第5期:.
  • 6.《左传·僖公五年》[M].,..
  • 7胡辰珙.《毛诗后笺》[M].黄山书社,1999年点校本.第508页.
  • 8张铭远译 格拉耐.《中国古代的祭礼与歌谣》[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 9庄雅洲.《<夏小正>研究》[M].台湾师范大学1981年刊行,..
  • 10庄雅洲.《<夏小正>析论》[M].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版..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