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美,恶魔,艺术……”──唯美一颓废主义影响下的中国现代戏剧(下)
被引量:12
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8-52,共25页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参考文献15
-
1《写在(三个叛逆的女性)后面》 .《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6卷第137-138页,第14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
2《中国二三十年代作家》.第490页,487页,516-517页,515页.台湾纯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
3《卓文君》[J].创造季刊,.
-
4《王昭君》[J].创造,.
-
5《聂姜》.《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6卷第120页.
-
6《独清自选集》.第210-212页.乐华图书公司.1933年版.
-
7王独清.再谭诗——寄给木天伯奇[J].创造月刊,1926,1(1).
-
8访雯[J].小说月报,1926,17.
-
9《<潘金莲)自序》.《欧阳予情全集》.第1卷第92页,第92-93页,第90-91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
10《自我演戏以来》.第75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共引文献9
-
1张立群.论“纯诗化写作”与中国新诗[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3):79-83.
-
2董洪川.《荒原》早期译介:文化语境与译者阐释——兼论文学翻译与文学接受[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1):42-46. 被引量:12
-
3孙玉石.1920年代中国新诗发展述略[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5(2):89-98. 被引量:3
-
4廖久明.说不尽的《女神》,离不开的文本——评《〈女神〉校释》和《〈女神〉及佚诗》[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4):189-194. 被引量:1
-
5张立群.新诗“概念问题”的反思与世纪初的现象争鸣[J].人文杂志,2009(5):104-109.
-
6罗昌智.新诗的诗性还原与西方“纯诗”论[J].外国文学研究,2010,32(1):135-140. 被引量:1
-
7刘静.论穆木天的《谭诗》[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33-36.
-
8李建英.兰波与中国象征主义[J].中国比较文学,2013(3):71-82. 被引量:3
-
9程国君.纯粹·知性·非崇高——19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诗美建构与诗美形态[J].长江学术,2013(1):6-14.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59
-
1吴惠敏.试论契诃夫对凌叔华小说创作的影响[J].外国文学研究,1999,21(1):121-125. 被引量:8
-
2刘海平.赛珍珠与中国[J].外国文学评论,1998(1):110-119. 被引量:19
-
3孙伏园.《呐喊》谈丛[J].鲁迅研究月刊,1999(1):33-38. 被引量:5
-
4徐志啸.论苏雪林教授的中外文化比较[J].中国文化研究,1999(4):79-84. 被引量:1
-
5秦弓.不能忘却的寂寞──重读《呐喊》[J].鲁迅研究月刊,1996(5):34-37. 被引量:4
-
6夏骏.论王尔德对中国话剧发展的影响[J].戏剧艺术,1988(1):6-25. 被引量:6
-
7董健.论中国现代戏剧“两度西潮”的同与异[J].戏剧艺术,1994(2):8-15. 被引量:20
-
8李奇志.温婉雅淡的人生之歌:曼斯菲尔德、凌叔华小说之比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4):56-62. 被引量:6
-
9周小仪.莎乐美之吻:唯美主义、消费主义与中国启蒙现代性[J].中国比较文学,2001(2):67-89. 被引量:18
-
10郑大群.论传播形态中的身体叙事[J].学术界,2005(5):183-189. 被引量:48
引证文献12
-
1潘讯.《鸠那罗的眼睛》的唯美主义风格[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8(4):25-28.
-
2玛利安.高利克,王燕.中西文学对峙中的颓废主义[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1):189-201. 被引量:7
-
3马利安.高利克,吴翔宇,余婉卉,邓伟.中国现代文学对爱情的全新书写与《雅歌》——论希伯来与中国文学的互动[J].长江学术,2007(4):18-26. 被引量:1
-
4任动.欧阳予倩话剧《潘金莲》的文学史意义[J].戏剧文学,2010(9):58-61. 被引量:4
-
5马利安.高利克,刘燕,王璨.公主的诱引——向培良的颓废版《暗嫩》与《圣经》中的“暗嫩与他玛”[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0,1(3):4-13.
-
6沈后庆.论1920-1930年代浪漫主义话剧的审美特质——融入唯美主义与“精神分析学”[J].皖西学院学报,2012,28(3):127-130.
-
7崔诗晨.“珞珈三杰”与外国文学关系研究综述[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3,27(3):51-53.
-
8张文.现代安徽作家对19世纪英国文学的借鉴[J].皖西学院学报,2017,33(4):77-82.
-
9张蒲荣.“闷”的发现与排解:冷清之闷与郁热之闷——兼及后五四时期戏剧写作心理动力[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2,35(4):52-62.
-
10张蒲荣.“闷”的发现与排解:冷清之闷与郁热之闷--兼及后五四时期戏剧写作心理动力[J].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22(11):102-111.
二级引证文献12
-
1毕新伟.颓废的现代性及其流变——重读庐隐[J].中州学刊,2010(2):234-240. 被引量:1
-
2毕新伟.现代文学批评性校读法的创立——解志熙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要旨说略[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5):61-66. 被引量:1
-
3钟铠蔚.由潘金莲的形象塑造看社会变迁对人的认识[J].文学教育(中),2012(3):8-9.
-
4宋剑华.论“私奔”叙事的现代演绎[J].北京社会科学,2013(4):24-33. 被引量:2
-
5梁艳萍.颓废审美与文学写作回观[J].许昌学院学报,2014,33(6):32-36.
-
6吴智斌.“夜”视角与《海上花列传》的“颓废”叙事——兼及其对现代海派小说“颓废”审美的影响[J].都市文化研究,2018,0(2):135-145.
-
7王家平.创作与翻译的互文性研究——以鲁迅作、译美学风格的对话为中心[J].文艺争鸣,2020(7):67-75. 被引量:1
-
8马月兰.《雅歌》的文学化变译[J].圣经文学研究,2021(1):155-183.
-
9张蒲荣.“闷”的发现与排解:冷清之闷与郁热之闷——兼及后五四时期戏剧写作心理动力[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2,35(4):52-62.
-
10张蒲荣.“闷”的发现与排解:冷清之闷与郁热之闷--兼及后五四时期戏剧写作心理动力[J].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22(11):102-111.
-
1张炎.中国现代戏剧文学发展的几点思考[J].戏剧之家,2014(4):60-60. 被引量:2
-
2杨天姣.对比分析《雷雨》与《俄狄浦斯王》中的悲剧命运[J].西部皮革,2017,39(2):212-212. 被引量:2
-
3宋宝珍.创造戏剧研究的文化学模式[J].文艺争鸣,2002(2):30-33. 被引量:1
-
4陶子.易卜生的悖论[J].中国图书评论,2007(1):24-29. 被引量:2
-
5黄世智.实验戏剧与中国现代戏剧传统[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7(1):30-32. 被引量:1
-
6黄世智.实验戏剧与中国现代戏剧传统[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0(3):115-118.
-
7郑绩.自由与环境--曹禺在创作中表现的自由观[J].剧作家,2003(2):63-68.
-
8秦雯.《雷雨》和《北京人》的多角度审视与比较[J].青春岁月,2010,0(10):10-10.
-
9陈彦文.一个空形的美丽——解析《雷雨》中周萍的内心冲突[J].时代文学,2008(8):22-23.
-
10佟童.呼吸时代气息——中国实验戏剧在当代戏剧市场的思考[J].上海艺术家,2017,0(2):57-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