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29-162,共34页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参考文献65
-
1陈翔鹤.《关于“沉钟社”的过去现在及将来》[J].现代,1933,3(6).
-
2杨晦.1926年11月17日致陈翔鹤信[J].新文学史料,1987,(3).
-
3杨晦.1926年1月11日致陈翔鹤信[J].新文学史料,1987,(3).
-
4Y(杨晦).《无题—代启事》[J].沉钟周刊,1926,(10).
-
5鲁迅.《野草·一觉》.《鲁迅全集》.第2卷第22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
6晦(杨晦).《启事》[J].沉钟 半月刊,1926,(1).
-
7杨晦.1926年12月3日致陈翔鹤信[J].新文学史料,1987,(3).
-
8杨晦.《自传》.徐州师范学院编辑.《中国现代作家传略》.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
9杨晦 陈大悲.《通讯》[J].戏剧,1926,2.
-
10《来客》.载1923年11月2日-18日.《晨报》副刊.
共引文献22
-
1黄曼君.回到经典 重释经典——关于20世纪中国新文学经典化问题[J].文学评论,2004(4):108-114. 被引量:55
-
2陈虹.抗日战争中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小议《蜕变》、《法西斯细菌》、《岁寒图》[J].艺术百家,2004,20(4):15-19. 被引量:2
-
3王锺陵.从曹禺戏剧观论其剧作之变化及其内在模式[J].中国文化研究,2002(3):77-100. 被引量:2
-
4韩雪临.真实的与乌托邦的——简论三十年代初左翼现实主义理论的话语机制[J].浙江学刊,2001(1):70-75.
-
5秦林芳.浅草——沉钟社的文化抉择与文学创作的主题范型[J].社会科学家,2005,20(5):27-31.
-
6王瑜.论浅草、沉钟的关系[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6,8(2):38-40.
-
7张积玉,罗建周.《文艺阵地》与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文学批评[J].甘肃社会科学,2009(2):158-162. 被引量:1
-
8段绪懿.《蜕变》之“变”原因探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0(10):203-206. 被引量:1
-
9胡鹏林,彭万荣.古典的回荡:曹禺新论[J].天府新论,2011(6):141-146.
-
10周云龙.中国现代戏剧创作与奥尼尔的启示[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2):111-116.
同被引文献9
-
1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238页.
-
2王以仁.《沫若的戏剧(续)》[J].文艺旬刊,1924.
-
3冯至1928的3月21日致杨晦,《冯至全集》第12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
4王维克.《恋爱,文学,革命》[J].文艺周刊,1924.
-
5杨晦1926年11月17日致陈翔鹤[J].新文学史料,1987,.
-
6周乐山.《从黄错到夜半》[J].文艺周刊,1924.
-
7莎子.《填鸭诗选·七》[J].文艺旬刊,1923.
-
8陈炜谟:《萌芽和发展——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五周年作》,《论文选集》,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
9张伯源等:《变态民理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
-
1胡经之."五四"老人杨晦[J].特区文学,2000(1):59-67.
-
2杨星映.开启理论宝库的钥匙──杨晦先生治学方法的启示[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0(1):124-130.
-
3陈迎宪.将心血完全涂在纸上——杨晦和他的剧作试析[J].四川戏剧,2012(4):47-51. 被引量:1
-
4寓.关于鲁迅致冯至的一封信[J].鲁迅研究动态,1988(4):30-30.
-
5加林.跳出旧圈子[J].文学遗产,1958(231):1-1.
-
6詹冬华,王洪伟.杨晦文学批评的精神品格[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4):8-13. 被引量:1
-
7毛庆耆.杨晦的文艺“公转”“自转”说[J].文教资料,2001(2):85-89. 被引量:2
-
8董学文,凌玉建.论杨晦文艺思想的特色及其构成[J].北京社会科学,2008(6):61-64. 被引量:1
-
9张兴成.杨晦学术思想研讨会综述[J].文艺研究,1999(5):149-150.
-
10钱南扬.《西厢记》作者问题的商榷[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85,22(4):31-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