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49-85,共37页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共引文献12
-
1郜元宝.《野草》“外典”二题[J].上海鲁迅研究,2023(3):48-66.
-
2李文,邓丽明,易东波.新建本科院校虚拟建设发展模式[J].中国市场,2006(52):55-56.
-
3龙彦竹.《死火》中“情与理”的解读[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4):74-77. 被引量:1
-
4龙永干.新生意向的萌蘖与离开北京的抉择*——鲁迅后期思想与生存论之一[J].宁夏社会科学,2011(1):165-168.
-
5田建民,刘毅卓.《过客》的"荒原感"解读[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11):64-81. 被引量:4
-
6刘彦荣.鲁迅的早年生活对其思想与创作的影响[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5(2):25-30. 被引量:2
-
7朱崇科.原乡的春梦:《好的故事》之一种解读[J].山东社会科学,2014(11):100-104. 被引量:6
-
8刘彦荣.离间与聚结——《过客》的意义生成系统[J].创作评谭,2004(10):46-49. 被引量:1
-
9周翔华.《呐喊》与《彷徨》:线条·色彩·构图[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6(3):151-157.
-
10朱淑仪,舒石运,廖舒妍.论鲁迅《好的故事》的语言特色[J].文学教育,2020,0(1):38-39.
同被引文献62
-
1任静文.绝望与反抗的双重变奏——兼论鲁迅《野草》的主体意蕴[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S1):183-188. 被引量:1
-
2丸尾常喜,秦弓.《野草》解读[J].文学评论,1999(5):140-150. 被引量:7
-
3木山英雄,赵京华.《野草》的诗与“哲学”(上)[J].鲁迅研究月刊,1999(9):37-44. 被引量:7
-
4王乾坤.盛满黑暗的光明(上)──读《野草》[J].鲁迅研究月刊,1998(9):30-39. 被引量:7
-
5李玉明.从自我否定中走向新生──论鲁迅《野草》的死亡意识[J].山东社会科学,1996(2):64-68. 被引量:4
-
6闵抗生.“无物之物”与“无物之阵”——重读《这样的战士》[J].鲁迅研究月刊,2004(9):38-40. 被引量:5
-
7汪卫东.鲁迅的又一个“原点”——1923年的鲁迅[J].文学评论,2005(1):156-164. 被引量:40
-
8单元.重读《过客》——兼与李天明、胡尹强先生商榷[J].咸宁师专学报,2001,21(5):38-40. 被引量:2
-
9张园.诗化的生存体验——《野草》意象解读[J].鲁迅研究月刊,2002(4):27-34. 被引量:3
-
10胡尹强.“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鲁迅的《秋夜》破译[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3):198-210. 被引量:4
引证文献6
-
1孟祥申.“难度”与“限度”——也谈《野草》解读[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4(6):44-48.
-
2单元.重读《过客》——兼与李天明、胡尹强先生商榷[J].咸宁师专学报,2001,21(5):38-40. 被引量:2
-
3陈勤.鲁迅《过客》语境差的审美价值[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40-42. 被引量:3
-
4朱昱瑾.学习鲁迅哲学,迈向人生旅途[J].经济研究导刊,2015(4):310-314.
-
5赵学勇,吕惠静.新世纪《野草》研究与鲁迅研究转型[J].学习与探索,2016(11):152-161.
-
6王斐.跨越生死——鲁迅《死火》新解[J].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23(7):27-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