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冯友兰孝道思想探讨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世纪哲人冯友兰对"孝道"这一古老的中国道德条目进行过深入探析,认为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演变过程中既有永恒不变的标准,又是随着时代之发展而常新。冯友兰关于孝道的阐释,对于当今孝道文化的重建具有重要的伦理价值。
作者
胡成胜
机构地区
南阳师范学院冯友兰研究所
出处
《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1-143,共3页
Education Review
关键词
冯友兰
孝道
分类号
B26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1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4
参考文献
2
1
郭守信,于永玉.《四库全书精华》(二),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881页,643页,639页,935页.
2
郭守信,于永玉.《四库全书精华》(一),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346页.
同被引文献
11
1
谢宝耿.中国孝道精华[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
邹憬.中国古典文化大系·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12.
3
王传明,季顺欣,汝成霞.
中小学孝道教育的价值论析[J]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4):41-41.
被引量:5
4
魏红卫.
谈孝道对生命教育的启迪意义[J]
.教育探索,2012(1):131-132.
被引量:6
5
何柳.
冯友兰论“抗战”——兼与《论持久战》比较[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1(10):5-8.
被引量:1
6
陈建浦,沈卫华.
当前中学孝道教育的局限与突破[J]
.思想政治课教学,2014(9):4-7.
被引量:2
7
汤玲,焦垣生.
当代孝道文化建构理念探析[J]
.广西社会科学,2015(7):194-197.
被引量:4
8
郭清香.
孝文化的现代价值及其实践探析[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2):75-79.
被引量:15
9
孔祥慧.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育人理念及其强化[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1):108-111.
被引量:13
10
李镭.
《论语》中的孝道思想及其时代价值探讨[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6):74-76.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3
1
何柳.
论冯氏家族文化对冯友兰的影响[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14(4):7-9.
2
张晓普,刘宇虹,熊筱晶.
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孝德培育研究[J]
.教育评论,2015(9):91-94.
被引量:3
3
许廷雲.
孝道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刍议[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0(4):220-224.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4
1
韦玥.
孝德在家庭教育中的培养途径[J]
.当代家庭教育,2020(17):19-19.
2
曾治君,陈泽全,吉燕华,刘美玲.
中医院校大学生班级管理方法探究[J]
.现代商贸工业,2018,39(1):153-155.
3
谭丽莎,郝雪,吴晓鑫.
中华孝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1):79-84.
被引量:4
4
申宇.
新课标背景下孝道文化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融合课例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2024(1):28-30.
1
罗志野.
孔子的自然哲学思想探讨[J]
.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14,14(4):60-64.
2
周少华,张莉,兰晓霞.
近年来孝道文化研究综述[J]
.长江丛刊,2016(17):36-37.
3
杜鸿雁.
一个永恒不变的“存在”——巴门尼德哲学的历史地位[J]
.沧桑,2003,0(5):56-57.
4
辛世俊.
孝行为合理性之追问[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0,12(6):111-115.
5
徐元君.
孝道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1):87-88.
被引量:2
6
姜姝.
庄子哲学中的辩学思想探讨[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33(5):13-16.
被引量:1
7
周长江.
《论语》问答有深意[J]
.教育文汇,2009(3):33-33.
8
王文东.
罗尔斯“理性的”与“合理的”思想探讨及其方法论意义[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3(4):27-31.
被引量:2
9
周勤勤.
“中”与“均”——方以智变易中求调和思想探讨[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2):40-47.
10
刘富胜.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必然性——对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辨析[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1):65-69.
教育评论
2012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