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试论美国影片《生命之树》的解构主义表述
被引量: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生命之树》是泰伦斯·马利克的第五部影片,泰伦斯·马利克将这个关于生命的话题制作成一个既没有情节、也没有结局、更没有观众喜爱的故事或悬念的影像碎片,在这些过于个性化的语汇里,导演泰伦斯·马利克用鲜明浓烈的画面冲击观众视觉的同时,也解构了传统的电影定义及电影欣赏的心理。
作者
孙薇娜
机构地区
长春工程学院外语学院
出处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99-100,共2页
Movie Literature
关键词
《生命之树》
解构主义
泰伦斯·马利克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10
同被引文献
15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5
参考文献
3
1
[法] 热拉尔·贝东(Gerard Betton).电影美学[M].袁文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2
[美]门罗·C,比厄斯利(Monroe C.Beardsley).西方美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
[法]马赛尔·马尔丹电影语言[M].何振淦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49.
共引文献
10
1
李运河,王璐琨.
西方鞋履文化历史变迁[J]
.皮革科学与工程,2008,18(4):58-66.
被引量:3
2
潘虹燕.
“游牧”文化的凯旋——论中小电影的后现代性[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0(5):248-252.
被引量:1
3
徐婷婷.
30年代中国电影中的上海租界[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26(4):80-83.
4
黄大军.
西方人本美学思想的历史觉醒——古希腊美学范畴的流变及特征[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5):53-57.
被引量:1
5
崔迎春.
花木兰:过度情感想象中的母题偏移与角色错位[J]
.电影文学,2013(19):55-57.
被引量:2
6
杨佳,陈小妹,王冰冰.
《望海南》与《海之南》:区域人文的影像呈现[J]
.当代电视,2014(5):20-21.
7
高晓进,陈爱云.
论电影音乐与电影叙事[J]
.电影文学,2014(14):125-126.
被引量:1
8
江月英.
带有神秘色彩的个人标记——追忆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世界[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5(3):162-164.
被引量:1
9
钟华.
论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与实践[J]
.电影文学,2015(20):13-15.
被引量:3
10
张权生.
农民工电影的底层空间研究[J]
.四川戏剧,2016(4):123-126.
同被引文献
15
1
李妙晴.
双重视角下的爱情挽歌——多模态话语分析电影《色·戒》[J]
.电影评介,2008(7):32-33.
被引量:6
2
李妙晴.
复调的狂欢——多模态话语分析《阳光灿烂的日子》[J]
.电影评介,2008(18):50-52.
被引量:11
3
李妙晴.
改编电影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例[J]
.电影文学,2007(15):98-100.
被引量:36
4
王建丽.
美与丑的对照——《巴黎圣母院》的人物塑造[J]
.小说评论,2013,0(S1):160-162.
被引量:9
5
凌继尧,季欣.
浪漫主义美学与艺术学的理论思考[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5):68-72.
被引量:15
6
郦因素.
当代动画片艺术的文化阐释──《小倩》、《花木兰》和《宝莲灯》比较分析[J]
.电影艺术,2001(3):87-90.
被引量:10
7
周琳玉.
从影片《木兰》看迪斯尼配方对“他者”文化的身份改写[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22(5):62-65.
被引量:20
8
杨冬.
英美现代诗论的“经文”——从柯勒律治的想象力理论说起[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51(3):88-93.
被引量:4
9
刘小磊.
《生命之树》:叙事电影的反叙事化[J]
.艺术评论,2011(11):56-58.
被引量:3
10
泰伦斯·马利克,吉晓倩(译).
生命之树[J]
.世界电影,2012(2):10-75.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4
1
刘华.
《生命之树》的视觉审美风格[J]
.电影文学,2017(11):154-156.
2
别君华,周俐含.
后全球化语境下影视安全话语的文化性探析[J]
.教育传媒研究,2020(1):93-96.
被引量:5
3
郭凯.
浪漫主义艺术崇高的生命价值探求[J]
.明日风尚,2016,0(14):74-74.
4
张正钰.
“作者论”视角下的美国独立电影研究——以泰伦斯·马利克为例[J]
.青年文学家,2019,0(23):140-141.
二级引证文献
5
1
余朵朵.
跨文化语境下的影视话语构建策略——基于《花木兰》话语分析[J]
.东南传播,2021(1):91-94.
被引量:1
2
赵京文.
新形势下中国网络视听国际传播的特点与路径[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6):14-18.
被引量:6
3
赵京文.
中国视听内容国际传播的态势、挑战、机遇与发展路径[J]
.国际传播,2021(2):10-21.
被引量:1
4
李立平,曲琳琳.
欧美电影东方元素跨文化传播对国产电影的启示[J]
.电影文学,2021(17):78-80.
被引量:3
5
张燕蓉,孙乃玲.
广交会对外宣传报道话语研究[J]
.现代语言学,2023,11(5):1872-1881.
1
秦玉.
美国影片《生命之树》的女性主义表述[J]
.电影评介,2016(23):74-76.
被引量:1
2
张韵.
女性主义视阈下的《焦土之城》与《生命之树》[J]
.许昌学院学报,2012,31(3):62-63.
3
商雨虹.
川端康成的战争感知——以《生命之树》为中心[J]
.外国问题研究,2015(4):79-83.
被引量:1
4
马利克作品《生命之树》戛纳夺冠[J]
.今天(双语时代),2011(6):9-9.
5
戴维·斯特里特,吉晓倩(译).
天堂与韦科的岁月:泰伦斯·马利克的《生命之树》[J]
.世界电影,2012(2):150-156.
被引量:6
6
敬一兵.
用艺术接近人的悠远之处——电影《生命之树》观感[J]
.创作与评论,2012(8):112-113.
被引量:1
7
于兴财.
《生命之树》的意象呈现与美学效果[J]
.电影文学,2016(17):131-133.
被引量:1
8
张留生.
生命之树[J]
.黄河文学,2000(5):54-54.
9
侯文咏.
明天再烦恼吧[J]
.青年博览,2017,0(8):37-37.
10
谢少萍(编译).
时光倒流的故事[J]
.知识窗(教师版),2008(8):38-39.
电影文学
2012年 第2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