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诡辩论的本质、形式及其根源
出处
《青海社会科学》
2000年第1期114-118,共5页
Qinghai Social Sciences
参考文献1
-
1林利等.哲学笔记[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
-
1杜国辉.马克思恩格斯对蒲鲁东诡辩论的批判[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87-89. 被引量:1
-
2桑志达.为什么唯心主义会长期存在?[J].政治教育,2002(9):12-13.
-
3赵丽琴.焦虑及其应对策略[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2(4):139-141. 被引量:4
-
4邢林和.论唯物辩证法与诡辩论的区别[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71-73.
-
5刘林鹰.休谟道德观的非主观主义性——对一个哲学史常识的质疑[J].怀化学院学报,2011,30(4):40-41.
-
6朱宝信,肖新生.简论主体性与主观性的三个区别[J].广东社会科学,1994(2):48-52. 被引量:4
-
7刘林鹰.休谟价值观之考辩[J].怀化学院学报,2009,28(3):31-32.
-
8张世英.苏联心理学家对现代认知心理学产生根源的分析[J].心理学探新,1989(1):6-10.
-
9梁爽.浅议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的启发性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0(6X):103-103.
-
10梁俐.认识的主体性与客观真理[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21(4):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