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近年来我国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状况与地方政府应对能力建设 被引量:8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转型过程的加速,一系列深层次社会矛盾以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规模日渐扩大,对抗程度也日趋激烈。从根源上分析,群体性突发事件主要是由于社会分化、收入分配、心理不满、权益受损和官僚作风等各种因素、矛盾和问题累积叠加而形成的。从发生过程看,它是在双方或多方互动过程中构造出来的,具有大致可辨的周期和轨迹。从冲突的社会后果看,它也是具有多方面影响的。作为一种非常规的政治参与和对抗性的权利表达方式,地方政府往往直接或间接地成为诉求对象,由此对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挑战。应对这一挑战,需要地方党委、政府和公安职能部门分别从执政理念、危机管理和应急能力三个方面作出回应。
作者 海云志
出处 《唯实》 2012年第12期31-35,共5页
基金 基金项目:笔者2010年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群体性突发事件与地方政府应对能力研究"结项报告基础上完成的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7

  • 1赵鹏,等.《“典型群体性事件”的警号》,《嘹望新闻周刊》2008年第36期.
  • 2于建嵘.守住社会稳定的底线--在北京律师协会的演讲[DB/OL].中国选举与治理网,2010-02-20.
  • 3王德邦.中国上访问题刍议[DB/OL].中国选举与治理网,2009-11-1.
  • 4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0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 5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 6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 7新华社.我国贫富差距正在逼近社会容忍"红线"[N].经济参考报,2010-05-10.
  • 8斯科特,詹姆斯.2001.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M].南京:译林出版社.
  • 9于建嵘.社会泄愤事件中群体心理研究——对“瓮安事件”发生机制的一种解释[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1):1-5. 被引量:138
  • 10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M].孙立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二级参考文献30

  • 1游正林.集体行动何以成为可能——对一起集体上访、静坐事件的个案研究[J].学海,2006(2):33-43. 被引量:21
  • 2黄顺康.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2(6):115-119. 被引量:30
  • 3贵州瓮安县委书记、县长被免职[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08-07-4].
  • 4范伟国.重庆万州临时工冒充公务员打人引发群体事件[N].北京青年报,2004-10-20.
  • 5潘盛凡,陈海峰.瑞安女教师坠楼后续:抑郁症引自杀[N].温州都市报,2006-09-10.
  • 6任硌 陈凯.四川大竹事件反思:地方忙于换届错过处置良机.瞭望新闻周刊,2007,.
  • 7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 8埃里克·霍里.狂热分子:码头工人哲学家的沉思录[M].梁永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8.
  • 9C.E.布菜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M].景跃进,张静,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27.
  • 10DENNIS COON.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M].郑钢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752.

共引文献521

同被引文献114

引证文献8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