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后现代主义:西方之根与中国之无根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是对 90年代中国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回顾。文章首先分析了后现代主义在西方的由来 ,认为它在西方是有根的 ,即西方社会发展已越过现代化的极限 ,产生了哲学意义上的虚无感 ,终而走向解构 ;而中国的“后现代主义”只是在现象上相似于西方 ,实质上却是无根的 ,这是由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需要建构中心所决定的。因此 ,所谓“后现代主义”话题终于在 90年代中后期演变为“人文精神”
作者
黄力之
机构地区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出处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98-104,共7页
Study & Exploration
关键词
中国
后现代主义
现代化进程
人文精神
分类号
I109.9 [文学—世界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4
共引文献
38
同被引文献
15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30
参考文献
14
1
《文论报》,1994—04—05.
2
《后现代“笔谈”》[J].钟山,1993,(1).
3
王宁.
接受与变形:中国当代先锋小说中的后现代性[J]
.中国社会科学,1992(1):137-149.
被引量:16
4
约翰·罗素.《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见《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333页,33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5
罗德·霍顿,赫·爱德华兹.《美国文学的思想背景》,64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
6
佛克马 伯斯顿.《走向后现代主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2页.
7
伊格尔顿.《资本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J].上海文论,1987,(4).
8
杰姆逊 张旭东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三联书店,1997年.第11页.
9
伊格尔顿 刘峰译.《文学原理引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
10
《有限公司》,转引自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81页.
共引文献
38
1
姜肖.
启蒙的分化:文学批评“后现代性”话语及其异质形态[J]
.文艺争鸣,2022(9):34-40.
2
梁结玲.
当代影视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构建[J]
.电影评介,2007(18).
被引量:6
3
王洪岳.
先锋文学的泛喜剧色彩[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4):49-54.
被引量:1
4
李瑞华.
刘恪先锋小说意蕴探微[J]
.作家,2010(10):11-12.
5
张一兵.
拉康镜像理论的哲学本相[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0):36-38.
被引量:79
6
冯黎明.
技术化社会与文学的意义[J]
.江汉论坛,2005(1):122-125.
被引量:6
7
张光芒.
人格忧患·创造精神·共生之爱——刘长春散文的文化意蕴[J]
.当代作家评论,2005(1):116-121.
被引量:1
8
杨增和.
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在国内的流播述要[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1,17(6):14-18.
9
蒋寅.
叶燮的文学史观[J]
.文学遗产,2001(6):82-94.
被引量:20
10
黄怀军.
差异理论及其影响下的后现代文论[J]
.当代文坛,2005(4):9-10.
同被引文献
15
1
D.C.霍伊,王治河.
后现代主义:一种可供选择的哲学[J]
.国外社会科学,1998(4):34-37.
被引量:20
2
余凯,徐辉.
后现代主义与当代教育思潮引论[J]
.比较教育研究,1997(6):10-14.
被引量:64
3
王治河.
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后现代哲学[J]
.中国社会科学,1995(1):145-147.
被引量:16
4
霍巍,周贵礼.
后现代主义与教育研究的变革[J]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4(9):39-41.
被引量:4
5
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马季方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6
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
7
叶澜.中国教育学科年度报告2002[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7.
8
Mike Featherstone. Undoing Culture, Postmodernism and Identit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1995,83-84.
9
Reigeluth, Charles M. The Imperative for Systematic Change. CM, Reigeluth. Systematic Change in Educa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 1994. 3-11.
10
刘朝阳.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化[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3):50-55.
被引量:5
引证文献
3
1
张应强,赵军.
后现代主义与我国的教育研究[J]
.教育研究,2006,27(6):41-46.
被引量:29
2
张瑞玲.
后现代主义及其现实意义[J]
.商场现代化,2010(5):173-174.
被引量:1
3
鲁俊.
中国后现代主义发展的思考[J]
.武汉学刊,2013,0(5):34-36.
二级引证文献
30
1
吴振东.
关注集体教学活动中的细节[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8(2):96-97.
2
于杨,张贵新.
后现代主义与比较教育研究[J]
.外国教育研究,2006,33(9):15-20.
被引量:12
3
本刊编辑部.
2006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J]
.教育研究,2007,28(3):3-16.
被引量:19
4
林宇.
教育研究方法的后现代意义——以教育叙事研究方法为例[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6):130-134.
被引量:1
5
沈霞,王德清.
当代教育研究的生命力指向[J]
.教育学报,2008,4(2):51-55.
6
钟勇为.
后现代主义及其对学校课程管理的影响——兼评当下课程理论研究中的后现代倾向[J]
.当代教育科学,2008(9):21-23.
7
沈霞,王德清.
当代教育研究的生命力指向[J]
.教育学术月刊,2008(5):17-19.
被引量:1
8
于述胜.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教育学话语与教育变革[J]
.教育学报,2008,4(5):3-19.
被引量:24
9
崔随庆,董艳.
比较教育身份危机之消解及学科建设四项原则[J]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4(4):57-60.
10
万进.
信息技术语境下高校图书馆文化自觉价值取向的主体间性诉求:一种后现代的检视[J]
.图书馆,2009(2):38-39.
被引量:6
1
赵稀方.
博尔赫斯·马原·先锋小说[J]
.小说评论,2000(6):30-34.
被引量:9
2
张焕香.
夏目漱石前期三部曲中的“过去”[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7):35-36.
3
陆肇明.
俄罗斯的后现代主义[J]
.俄罗斯文艺,1995(6):50-54.
被引量:1
4
温宗军.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新时期文学[J]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25(1):51-54.
5
张治国,解浩.
空镜子的美丽———中国后现代主义作家创作论略[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3):70-73.
6
陈慧.
论西方现代派的颓废性[J]
.文学评论,1990(6):13-30.
被引量:7
7
李昆伟.
从英语专业圣经故事选读看圣经文学价值[J]
.现代交际,2015(9):86-87.
被引量:2
8
赵成孝.
中国后现代主义:新贵的奢侈[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7(2):49-51.
被引量:1
9
杨国强,王正英.
从翻译文学史角度看西方传教士与儒家经典外译[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3):31-34.
被引量:1
10
王岳川.
九十年代中国的“后现代主义”批评[J]
.作家,1995,0(8):70-73.
被引量:4
学习与探索
2000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