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认知性辞格与副词“就”的高频使用——《呼兰河传》语言风格探微
被引量:
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与作者的语言使用习惯及创作意图有关,可通过作者使用的风格策略得以彰显。《呼兰河传》是作家萧红回忆自己童年生活的小说。本文拟将《呼兰河传》纳入语言风格学的研究框架,立足于回忆这一心理过程在语言层面的投射,通过分析作品中两种风格策略———认知性辞格与副词"就"的高频使用,将《呼兰河传》的语言风格与语言体制结合起来,以期对萧红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作出自己的概括:童真稚拙而不失成人理性。
作者
仇立颖
机构地区
复旦大学中文系
出处
《理论界》
2012年第12期90-93,共4页
Theory Horizon
关键词
《呼兰河传》
语言风格
风格策略
认知性辞格
副词“就”
分类号
I207.4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30
同被引文献
5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8
参考文献
1
1
张宇凌.
论萧红《呼兰河传》中的儿童视角[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1):181-195.
被引量:31
共引文献
30
1
王淑芹.
回归童年的孤独——析《呼兰河传》的童真与寂寞[J]
.科技风,2008(21):147-147.
2
黄玲.
萧红小说研究述评[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S1):4-9.
被引量:2
3
刘晓丽.
人生经历对萧红与林海音叙事视角的影响比较[J]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0(4):56-58.
4
周晓平.
文化的剖析和批判与对生命力的张扬──论东北流亡女作家萧红的小说创作[J]
.江西社会科学,2005,25(5):77-80.
5
刘朝霞.
试论萧红作品的复合视角[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7,26(2):27-29.
被引量:2
6
杜希宙.
生死的述说——论萧红作品的话语方式[J]
.衡水学院学报,2007,9(2):43-45.
7
刘艳.
萧红:生命边界的孤独者[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8(5):84-89.
被引量:4
8
刘艳.
非成人视角的叙事策略——萧红“忆家”题材系列与严歌苓《穗子物语》合论[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47(4):120-125.
被引量:4
9
张燕.
论《呼兰河传》叙述视角的迁移与渗透[J]
.中州大学学报,2007,24(4):26-28.
10
王仙花,刘汉飞.
论萧红“艺术的心意”的实现[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58-59.
同被引文献
5
1
郑远汉.
有关语言规范的几个问题[J]
.语言文字应用,2007(3):38-45.
被引量:10
2
扎娜·明茨,伊·切尔诺夫.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G].王薇生,译.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3
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4
叶军.
关于建设现代汉语颜色词属性库的构想[J]
.语言文字应用,2000(1):44-48.
被引量:15
5
李贞.
张爱玲小说语言的变异修辞艺术[J]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08(6):43-45.
被引量:11
引证文献
3
1
刘茸茸.
回归诗性——《呼兰河传》的“陌生化”手法[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4):83-86.
被引量:3
2
渠亚楠.
略论《呼兰河传》语言的变异修辞艺术[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3(12):48-51.
被引量:5
3
高倩.
《呼兰河传》中红色色彩词与寂寞关系探究[J]
.今古文创,2023(36):10-12.
二级引证文献
8
1
魏丽.
2015年萧红研究述评[J]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6(12):137-139.
2
姬培培.
《金陵十三钗》的变异修辞艺术分析[J]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3):58-62.
被引量:1
3
陈旭.
比喻修辞方法在萧红《呼兰河传》的应用研究[J]
.山西农经,2017(6):98-99.
被引量:1
4
曾春葙.
抒情与讽刺:论萧红小说中的拟儿童语言[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0(6):37-41.
5
王靖宇.
探究萧红小说《 呼兰河传》 中的修辞策略[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12):190-192.
6
周佳燕.
苦难与童趣交织的奇幻世界——《透明的红萝卜》陌生化叙事[J]
.今古文创,2022(23):4-6.
被引量:1
7
汪晓莉,李玲玉.
陌生·常规·重生——“陌生化”视域下《呼兰河传》英译本研究[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6(3):49-55.
被引量:1
8
石瑞卿,张祖成.
论《呼兰河传》的艺术表达特征[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3(1):94-97.
1
倪慧.
浅谈“风雨”意象的三重境界[J]
.语文天地,2016,0(1):24-25.
被引量:1
2
张丽萍.
词汇联想意义的典型范畴阐释[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0(9):45-47.
3
朱青.
高晓声的语调──读《陈奂生上城出国记》[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5,18(2):106-111.
被引量:2
4
张蔚虹.
略谈《歧路灯》语言的地方色彩[J]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5(4):67-69.
5
刘丽.
论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J]
.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7):145-145.
6
南新,张立杰.
体认文学作品语言的美[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88-91.
7
沈德理.
文学作品的语言美摭谈[J]
.琼州学院学报,1999,11(4):75-65.
8
闫俊平.
简论文学作品的语言美[J]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5(3):35-37.
被引量:1
9
朱艳蕾.
文艺范异托邦与无衣可穿[J]
.中国图书评论,2015,38(8):22-29.
被引量:1
10
白彩霞.
元代《娇红记》的影响[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3(11):106-107.
理论界
2012年 第1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