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汉语非致使型动补结构的发展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汉语中的非致使型动补结构分为语义指动型和语义指施型两个次类。前者又可以分为完成貌类、Vt1+Vt-i2+O类和Vi+C类三种次类。从时间上讲,前者的产生要大大地先于后者。无论是语义指动型还是语义指施型动补结构最初都是从连动结构演变而来。这些动补结构的演变主要是依靠第二个谓词的虚化,其虚化途径主要是沿着动作动词→结果补语→(事态助词)→程度补语→程度副词→范围副词(补语)的轨迹。
作者 尹晓静
机构地区 山东财经大学
出处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100-103,共4页 Journal of Jinan Vocational College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6

  • 1曹国安.使成式产生时期的确认[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27(1):112-115. 被引量:2
  • 2冯胜利.汉语动补结构来源的句法分析[A].语言学论丛(第二十六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 3蒋绍愚.汉语动结式产生的时代[A].国学研究(6)[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 4杨平.“动词+得+宾语”结构的产生和发展[J].中国语文,1989,(2).
  • 5周迟明.汉语的使动性复式动词[J].山东大学学报,1957,(1).
  • 6石毓智,李讷.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形态句法的动因和机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共引文献18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