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让海门山歌进入课堂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地处长江口北岸的海门素有江海门户之称,其历史悠久,环境秀美,富饶发达。千百年来,滔滔的长江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的海门人,也形成了具有独特鲜明个性的地域文化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民间文艺奇葩——海门山歌就是其中一项宝贵的文化资源。海门居民多因战乱、荒灾由中原地区辗转而来定居于此,以煮盐为业,经济文化不发达,人们在劳动生活中产生了海门早期的民歌。当时称为山歌,因此早在明代的海门县志中就有了关于山歌的记载。明代中期文化开始兴盛,民间的祭神活动已成习俗,戏曲活动也开始出现,文风渐兴。清代中叶以后,海门重新涨沙成陆,形成大片沙土,也就是现在的“沙地”,乾隆年间恢复海门建制,大批崇明和江南地区的农民纷纷过江开垦。他们带来了江南的方言习俗,也带来了江南的山歌,以至代代相传,久唱不衰。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从江南传人的吴歌受当地社会生活、生产环境的影响,逐步演变为具有海门地方特色的海门山歌。海门山歌流传在崇明、启东、海门以及黄海延岸一带的苏北吴语系地区,它以朴实生动、情趣盎然的歌词、悠扬婉转、优美动听的曲调使人琅琅上口,一唱三叹,荡气回肠,流连忘返。那浓郁的乡土气息与鲜明的棉乡特色洋溢着江海风情。海门山歌植根于劳动人民中,代代口头相传,经久不衰,显示了无限的创造力、艺术力和生命力。在如今电视媒体的文艺节目和文化现象中,产生了一些原生态唱法,
作者 王晓燕
出处 《学子(理论版)》 2012年第12期77-77,共1页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