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2000年第2期118-119,共2页
Jiangsu Social Sciences
同被引文献35
-
1宋耀良.意识流文学东方化过程[J].文学评论,1986(1):33-40. 被引量:30
-
2刘再复.论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J].文学评论,1984(3):24-40. 被引量:50
-
3让-保尔.萨特,张月楠.禁闭[J].当代外国文学,1980,1(1):20-39. 被引量:7
-
4蔡翔.主体性的衰落[J].文艺争鸣,1994(6):52-59. 被引量:17
-
5张炜.域外作家小记[J].中国比较文学,1994(2):150-168. 被引量:2
-
6张泉.论诺贝尔文学奖及其与中国[J].北京社会科学,1992(4):84-92. 被引量:2
-
7姚乃强.福克纳研究的新趋向[J].外国文学评论,1993(1):108-113. 被引量:18
-
8[罗]F·马赫列尔.《青年问题与青年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
-
9[5]旸晟.欧美作家辞典[Z].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
-
10李文俊.《喧哗与骚动》译余断想[J].外国文学研究,1985,(3).
引证文献7
-
1王传习.威廉·福克纳:20世纪中国文学视野中的画像[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5(5):66-71. 被引量:2
-
2刘智跃.深蕴心理学与新时期文艺理论的批判改造[J].求索,2006(3):166-168.
-
3郭彩侠,刘成才.一代人的写作伦理——80后作家的美学症候与精神叙事轨迹[J].文艺争鸣,2011(6):62-66. 被引量:2
-
4郭彩侠,刘成才.残酷物语、反抗限度与一代人的写作伦理——80后作家的美学症候与精神叙事轨迹[J].当代文坛,2012(2):49-52. 被引量:1
-
5刘智跃.人学:新时期中国文学史研究不可或缺的视角——评金红《融通与变异:意识流在中国新时期小说中的流变》[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4,28(3):118-121.
-
6胡书萌.《曙光与暮色》中的存在主义精神探析[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6(17):31-32.
-
7王平.新历史小说对生存困境的书写[J].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7(1):3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