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宋元明清儒家学派的类型
被引量:
5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就宋元明清四朝而言,儒家思想仍然是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但儒家内部的分野是相当明显的。从学术流派的归属上看,四朝的儒家学派大致可分为:独尊儒术型、儒道互补型、三教合一型、四教会通型。这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学派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以丰富自己的体现。
作者
蔡德贵
机构地区
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
出处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72-81,,99,,共11页
Confucius Studies
关键词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儒家学派
独尊儒术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21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29
参考文献
2
1
《佛教与儒教》,载《佛教与中国文化》,中华书局,1988年.
2
孙尚扬.《基督教与明末儒学》.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7—8页,第8页.
共引文献
3
1
钱婉约.
论明季中国人的欧洲认识[J]
.中国文化研究,2008(1):152-161.
2
孙尚扬.
封闭的基督徒与单方受益的儒耶对话——以黄保罗的研究为例[J]
.哲学研究,2009(5):51-57.
被引量:4
3
张玉璞.
宋代“三教合一”思潮述论[J]
.孔子研究,2011(5):107-116.
被引量:12
同被引文献
21
1
彭国翔.
从西方儒学研究的新趋向前瞻二十一世纪的儒学[J]
.孔子研究,2000(3):98-104.
被引量:13
2
陈开科.
“莫斯科的孔夫子”──记俄罗斯科学院著名汉学家列·谢·贝列罗莫夫博士[J]
.孔子研究,2000(3):105-112.
被引量:6
3
季羡林.
儒学?儒教?[J]
.文史哲,1998(3):34-34.
被引量:9
4
刘兴镇.
选择与回应──论儒学在汉代兴起的原因[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44-47.
被引量:4
5
方立天.《中华文化的三大传统》[N].《光明日报》,2004年1月13日.
6
陈寅恪.《论韩愈》[A]..《金明馆丛稿初编》[C].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7
尚永亮.《从执著到超越》[A]..《贬谪文学论集》[C].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
8
张海鸥.《宋代文人的谪居心态》[J].《求索》,1997,.
9
王水照.《元裙党人贬谪心态的缩影》[A]..《王水照自选集》[C].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0
王水照.《苏轼选集·前言》[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引证文献
5
1
蔡德贵.
儒家伦理成为普世伦理的可能性因素[J]
.现代哲学,2001(1):102-106.
被引量:5
2
张玉璞.
三教融摄与宋代士人的处世心态及文学表现[J]
.孔子研究,2005(2):86-101.
被引量:8
3
顾润生.
网络教研:实施新课程的新平台[J]
.基础教育研究,2006(5):23-24.
被引量:6
4
甘安顺.
中国文化创新论略(之二)——关于学派原创与文化创新的思考[J]
.创新,2009,3(1):16-20.
5
张玉璞.
宋代文人“居士”情结的社会文化阐释[J]
.山东社会科学,2002(3):100-104.
被引量:10
二级引证文献
29
1
陈金花.
中国历史上的“和”文化[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S1):418-419.
2
郭学信.
宋代士大夫生活世俗化探析[J]
.历史教学(下半月),2007(1):34-38.
被引量:2
3
丁国强.
愁思与闲情——宋诗“灯”意象的两种情感形式[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8):200-202.
4
张玉璞.
三教融摄与宋代士人的处世心态及文学表现[J]
.孔子研究,2005(2):86-101.
被引量:8
5
杨俊福.
普世伦理在中国[J]
.理论界,2005(4):192-194.
被引量:1
6
吴卉.
张元幹词中的宋文化情结[J]
.黑龙江史志,2010(22):50-52.
7
马斗成,王滨.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宋代士大夫研究综述[J]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7,24(2):49-56.
被引量:1
8
陈洪棋.
网络教研,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2):166-166.
被引量:2
9
陈思敏.
和谐社会背景下理性解读和传承“孝”文化[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358-360.
10
曹瑞娟.
三教融合与北宋迁谪文人的自适情怀[J]
.开封大学学报,2008,22(2):29-33.
被引量:1
1
祝薇.
论晚年梁漱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J]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4(1):158-165.
被引量:1
2
王瑞英.
儒道互补型人格分析[J]
.作家,2009(12):169-169.
3
蔡德贵.
当代新儒家向多元融和型转化的必然性[J]
.文史哲,2003(2):15-18.
被引量:1
4
王雷.
牧者阅读:丰富自己,建立别人[J]
.天风,2015,0(5):12-13.
5
陈祥云.
睿智的“惩罚”……[J]
.中国德育,2005(6):31-31.
6
张玉鹏.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哲学基础[J]
.中国科技信息,2005(18A):224-224.
7
肖绍彬.
浅说学佛[J]
.广东佛教,2001(4):39-39.
8
杨坚良.
价值观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J]
.现代哲学,1990(4):36-39.
被引量:1
9
陆子涵.
读懂自己[J]
.做人与处世,2011(16):5-5.
10
蒋雪诚.
佛家“转识成智”的借鉴意义及其实现途径探析[J]
.山东工会论坛,2014,20(1):135-137.
孔子研究
2000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