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生物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45-45,共1页
Bulletin of Biology
同被引文献43
-
1樊卫国,安华明,刘国琴,宋勤飞.刺梨的生物学特性与栽培技术[J].林业科技开发,2004,18(4):45-48. 被引量:36
-
2唐星.刺梨珍珠饮料中维生素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稳定性的研究[J].饮料工业,2004,7(5):17-19. 被引量:16
-
3田如英.南方特产果树刺梨的栽培[J].柑桔与亚热带果树信息,2004,20(12):36-37. 被引量:7
-
4高相福.刺梨离体快繁成套技术研究[J].贵州农学院学报,1994,13(2):35-38. 被引量:2
-
5高相福,高天勇.刺梨试管繁殖技术研究[J].园艺学报,1994,21(3):235-238. 被引量:10
-
6牟君富,雷基祥,谭书明,丁筑红,朱庆刚,吴翔.刺梨果实最适采收期的研究[J].贵州农学院学报,1995,14(4):50-56. 被引量:7
-
7丁筑红,王准生,伍佳琪,母先海.发酵条件对刺梨果酒主发酵作用的影响[J].酿酒科技,2005(11):65-67. 被引量:10
-
8王薇,夏炳南.刺梨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1996,31(11):643-646. 被引量:32
-
9赵艳丽,冯玉增,陈德钧,葛友贵.刺梨引种试验初报[J].河南农业科学,1997,26(4):26-28. 被引量:4
-
10安兴国,周学海,卢克文.秦巴山区刺梨资源与利用[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1997,16(1):29-31. 被引量:3
引证文献4
-
1王霞,蓝林密,陈全斌.我国刺梨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分析[J].中国果业信息,2006,23(5):6-8. 被引量:11
-
2王唯薇.刺梨种质及改良研究综述[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3):35-36. 被引量:4
-
3黄诚,尹红.湘西野生刺梨果酒加工工艺优化[J].食品科学,2012,33(24):16-20. 被引量:7
-
4赵雪慧,田飞,何德,安利云,王丽莎.无子刺梨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技术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5,54(17):4321-4323. 被引量:5
二级引证文献27
-
1敖芹,谷晓平,孟维亮.贵州刺梨研究进展[J].耕作与栽培,2010,30(6):1-3. 被引量:33
-
2叶济蓉,潘东明,赖钟雄.1989~2006年我国龙眼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20(4):41-45. 被引量:14
-
3何伟平,朱晓韵.刺梨的生物活性成分及食品开发研究进展[J].广西轻工业,2011,27(11):1-3. 被引量:28
-
4林燕.我国刺梨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6274-6275. 被引量:14
-
5王蓉.刺梨栽培丰产技术及丰产效果初探[J].科技风,2012(8):209-209. 被引量:5
-
6高媛,林雪,苏淑钗.刺梨果实不同含水率下维生素C和SOD活性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149-152. 被引量:8
-
7李爱民.无糖型胶原蛋白刺梨咀嚼片的研制[J].明胶科学与技术,2013,33(3):129-133. 被引量:3
-
8刘小芳,冯建荣,梁晓桐,吕文娟,李文慧,樊新民.库尔勒香梨组织培养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6,48(5):9-13. 被引量:13
-
9夏华炎,徐路,肖虹,尹明华,洪森荣.上饶早梨主栽品种离体快繁体系的建立[J].南方农业学报,2016,47(9):1547-1552. 被引量:4
-
10姜丽琼,李文俊,肖前刚,陈文灵,徐志萍,李路,付梅.无籽刺梨的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2017(4):33-36. 被引量:1
-
1夏阳,张立运,安尼瓦尔,买买提.疏叶骆驼刺的某些生态生物学特性[J].干旱区研究,1995,12(4):53-60. 被引量:9
-
2张萍.水青树的地理分布及生态生物学特性研究[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5(2):148-150. 被引量:19
-
3刘林德,张丽,高玉葆.小叶锦鸡儿[J].生物学通报,2004,39(12):21-22. 被引量:9
-
4王生军,韩丽华,李春红,图雅,周世权.樟子松、赤松、油松在形态结构及生态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10):179-182. 被引量:10
-
5吕士成,陈浩,刘中权.越冬期丹顶鹤集群行为研究[J].中国生物圈保护区,1996,3(4):6-9. 被引量:4
-
6黄仕训,骆文华.稀有植物掌叶木生物学习性及其保护[J].农村生态环境,2001,17(1):21-23. 被引量:19
-
7张金泉.港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海龟的生态生物学特性[J].中国生物圈保护区,1996,3(4):3-5. 被引量:4
-
8赵书元,阿拉塔,李敬忠.华北驼绒藜及其饲用价值的评价[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33(11):103-103. 被引量:2
-
9朱利泉,邓艳霞.竹荪的研究与利用[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0,19(3):21-23. 被引量:29
-
10刘果厚,贺晓,田靖,赵培英.绵刺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保护[J].西北植物学报,2000,20(1):128-128. 被引量: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