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山东是汉字最重要的发祥地
全文增补中
导出
摘要
截止到1999年,山东各地先后有13处远古文化遗址出土过53个刻画符号,其数量在全国虽不算多,但价值意义却最为重要。从北京文化、大汶口文化到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再到商代文化,从几何形符号到图画文字再到甲骨文,这是汉字起源、形成的几个关键点,而能够确立这几个关键点的,只有山东一地。
作者
刘德增
机构地区
山东教育学院历史系
出处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86-90,共5页
Qilu Journal
关键词
山东
古文字
发祥地
几何形符号
甲骨文
分类号
K87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H12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3
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117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7
1
栾丰实,方辉,许宏.
山东邹平丁公遗址第四、五次发掘简报[J]
.考古,1993(4):295-299.
被引量:38
2
王思礼,蒋英炬.
山东滕县岗上村新石器时代墓葬试掘报告[J]
.考古,1963(7):351-361.
被引量:24
3
任日新.
山东诸城县前寨遗址调查[J]
.文物,1974(1):75-75.
被引量:18
4
曹定云.
山东邹平丁公遗址“龙山陶文”辨伪[J]
.中原文物,1996(2):32-38.
被引量:8
5
王恩田,田昌五,刘敦愿,严文明,李学勤,张学海,张忠培,陈公柔,邵望平,郑笑梅,俞伟超,高明,栾丰实,黄景略,裘锡圭,蔡凤书.
专家笔谈丁公遗址出土陶文[J]
.考古,1993(4):344-354.
被引量:30
6
冯时.
山东丁公龙山时代文字解读[J]
.考古,1994(1):37-54.
被引量:17
7
孙善德.
青岛市郊区发现新石器时代和殷周遗址[J]
.考古,1965(9):480-481.
被引量:2
二级参考文献
13
1
马学良.
再论彝文“书同文”的问题——兼论彝文的性质[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3(2):82-85.
被引量:7
2
武自立,纪嘉发,肖家成.
云贵彝文浅论[J]
.民族语文,1980(4):36-42.
被引量:6
3
马学良,戴庆厦.
《白狼歌》研究[J]
.民族语文,1982(5):16-26.
被引量:14
4
李延良.
彝族史诗《勒俄特依》的哲学思想[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8(4):9-12.
被引量:2
5
王宗涛.浙江海岸全新世海面变迁[J].海洋地质研究,1982,6(2):79-87.
6
耿秀山.中国东部晚更新世以来的海水进退[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1(01).
7
毕节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编,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彝族源流[M]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
8
中央民族学院彝文文献编译室.彝文文献选读[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
9
毕节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编,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西南彝志[M]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
10
贵州省毕节地区民委等编,贵州省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彝文金石图录[M]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
共引文献
117
1
王天艺.
从彩绘陶器看陶寺文化的丧葬与社会[J]
.考古学集刊,2021(1):102-119.
2
李言君(图),孙忠磊(图/摄),高鹏(图/摄),张健,邴晓东,袁传申,韩岗.
诸城前寨遗址出土大汶口文化玉器[J]
.海岱考古,2020(1):1-12.
3
姜富胜,宋艳波.
丁公遗址龙山文化时期蚌制品原料研究——蚌制品取料加工的模拟实验[J]
.海岱考古,2019(1):417-433.
被引量:1
4
杨光海,苏学忠,苗勇,张桑,孟姝含,李鲁滕.
山东滕州岗上遗址出土大汶口文化玉器[J]
.海岱考古,2019(1):58-64.
被引量:2
5
周要港.
海岱地区龙山文化成就探析[J]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2022(1):105-111.
6
孙波.
考古新发现所见山东地区新石器文化的起源与发展[J]
.东方考古,2019(1).
7
王译绅,信泽民.
大汶口文化背壶的广义操作链研究[J]
.常州文博论丛,2021(1):30-36.
8
胡义成.
凤翔水沟遗址应即最早“炎帝都邑”(二)——兼论炎黄并无战事[J]
.宝鸡社会科学,2020,0(2):40-46.
被引量:1
9
汪清,韩中敏.
汉字起源的技术与社会条件分析[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24(2):43-48.
10
吴春明.
史前城市的考古新发现与中国文明的起源[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9(3):48-54.
被引量:6
1
刘忠全.
甲骨文发现趣闻[J]
.乡镇论坛,2015,0(12):31-31.
2
李中侠.
试论刻划符号的性质及其与文字的关系[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23(6):31-33.
3
尚语.
破译汉字起源的密码[J]
.中国图书评论,2011,34(4):104-106.
4
唐忠元.
“州”与“洲”字的起源及其在地名中的运用[J]
.零陵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5):102-103.
5
刘德增.
中国原始刻划符号与中国文字的起源[J]
.山东社会科学,2003(1):71-78.
被引量:5
6
曌峰.
满学与北京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J]
.满语研究,2004(2):10-10.
7
常兴照,宁荫堂.
论山东章丘县小董家所出陶罐及其刻画符号[J]
.北方文物,1995(3):69-73.
被引量:1
8
赵吴成.
对彩陶刻画符号的再认识[J]
.丝绸之路,1999(S1):116-117.
9
刘道军.
最古老的中国文字[J]
.世纪桥,2006(10X):78-78.
10
刘道军.
比甲骨文更早的中国文字[J]
.吉化党校学报,2009(1):55-58.
齐鲁学刊
2000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