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工业语境下的私人抒情——钮承泽电影导演及作品研究
被引量: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从钮承泽三部导演作品《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艋舺》和《爱》的影像文本和创作环境出发,梳理了他作品中贯穿存在的一条将自我言说加以商业包装,在不同工业语境下展开的私人抒情之路,说明了钮承泽导演创作中带有个人痕迹的特质,以及这种特质与作为整体的台湾电影工业在不同时代、不同策略下发生的碰撞与融合。
作者
于帆
机构地区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
出处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6-60,共5页
Journal of Beijing Film Academy
关键词
台湾电影
导演研究
工业语境
私人话语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8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6
同被引文献
10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2
1
钮承泽,吴冠平.
拍有内容的商业电影--钮承泽访谈[J]
.电影艺术,2011(1):28-32.
被引量:5
2
孙慰川.
台湾电影辅导金政策的嬗变[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2(5):61-66.
被引量:3
二级参考文献
8
1
刘现成.电影政策与电检[A].黄建业.跨世纪台湾电影实录1898-2000[C].台北: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财团法人“国家”电影资料馆,2005,P66.
2
1990至2010年.《台湾电影年鉴》.
3
台湾“新闻局电影处”.辅导金制度之效益与兴革说帖[A].周蓓姬.2005年台湾电影年鉴[C].台北:台湾“行政院新闻局”,2005.P226.
4
台湾“新闻局电影处”.我国电影辅导措施之探讨[A].谢仁昌.2007年台湾电影年鉴[C].台北:台湾“行政院新闻局”,2007.P39.
5
周蓓姬.2006年台湾电影年鉴[M].台北:台湾“行政院新闻局”,2006.P193.
6
邹念祖.跨国制片新风潮[A].李天磋.2009年台湾电影年鉴[C],台北:台湾“行政院新闻局”,2009.P109-112.
7
陈宝旭.辅导金是国片的威而钢吗?[A].黄建业.1999年台湾电影年鉴[C].台北:“国家”电影资料馆,1999.P49.
8
周蓓姬.2005年台湾电影年鉴[M].P225.
共引文献
6
1
吴青青.
台湾新电影运动的再审视[J]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1,25(3):36-40.
被引量:1
2
王子,李力.
真实与自由:摄影师包轩鸣的运动长镜头[J]
.当代电影,2014(1):97-102.
被引量:3
3
穆昊宇.
当商业电影遭遇个人抒情——浅析影片(love)[J]
.人间,2016,0(2):210-210.
4
齐钢.
台湾青春电影流行的社会学探析[J]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5):86-93.
被引量:1
5
金欣,袁少桐.
台湾电影辅导金政策探析[J]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1):36-38.
被引量:1
6
于歌子.
台湾电影中父权文化的变迁研究[J]
.电影艺术,2020(5):137-142.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
10
1
谢晓霞.
抒情“手艺人”的影像生存——重读贾樟柯电影《小武》[J]
.电影文学,2007(22):32-34.
被引量:2
2
焦素娥.
电影艺术的散文抒情笔法浅论[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1(1):77-82.
被引量:1
3
陈旭光.
抒情的诗意、解构的意向与感性主体性的崛起——试论第六代导演的“现代性”问题[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1):66-73.
被引量:9
4
陈林侠.
讲述、抒情与议论:电影改编的语言困境[J]
.艺术广角,2009(1):11-15.
被引量:1
5
曹成竹.
地方经验与殖民记忆:台湾当代电影的文化想象——以《海角七号》和《艋舺》为例[J]
.理论与创作,2010(5):102-106.
被引量:6
6
钮承泽,吴冠平.
拍有内容的商业电影--钮承泽访谈[J]
.电影艺术,2011(1):28-32.
被引量:5
7
曹旭,苟莉莉.
从《艋舺》看台湾电影产业的华丽转身[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6):32-35.
被引量:5
8
马聪敏.
物象·他者·原乡:台湾电影的“后海角”怀旧[J]
.艺术评论,2011(9):91-94.
被引量:2
9
余韬.
断裂的创伤叙事——魏德圣电影的文化解析[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3(1):51-55.
被引量:5
10
黄诗娴.
“后海角时代”台湾新导演作品中的在地精神与身份表述——魏德圣、钮承泽比较研究[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5):158-165.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5
1
穆昊宇.
当商业电影遭遇个人抒情——浅析影片(love)[J]
.人间,2016,0(2):210-210.
2
张甜.
经典电影的叙事控制与抒情效果[J]
.电影文学,2016(14):19-21.
3
黄诗娴.
“后海角时代”台湾新导演作品中的在地精神与身份表述——魏德圣、钮承泽比较研究[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5):158-165.
被引量:2
4
葛金成.
钮承泽电影对“台湾身份”的想象性表达[J]
.艺术科技,2017,30(9):114-115.
5
晏舒曼.
台湾“后新电影”本土文化景观呈现——以电影《艋舺》为例[J]
.视听,2020(1):111-112.
二级引证文献
2
1
徐紫嫣,关梅.
台湾新电影运动的影响与反思[J]
.戏剧之家,2019,0(18):98-98.
2
晏舒曼.
台湾“后新电影”本土文化景观呈现——以电影《艋舺》为例[J]
.视听,2020(1):111-112.
1
石岩.
钮承泽的电影之路[J]
.青年文学家,2013(30):79-79.
2
音乐人 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J]
.音乐时空,2012(5):16-23.
3
温天一.
当钮承泽变回“钮祜禄·承泽”[J]
.中国新闻周刊,2015,0(42):76-79.
4
逸海.
骑行天下的导演钮承泽[J]
.知心姐姐(奇妙语文故事),2012(11):63-64.
5
林冲.
娱乐圈的情非得已[J]
.新世纪周刊,2008,0(28):132-132.
6
李韬.
第六代导演研究[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8):344-344.
7
刘珏欣.
钮承泽 我注定要成为现在的自己[J]
.南方人物周刊,2012(5):91-93.
8
吴凑春.
电影创作要个性化、多元化——来自第1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主席讲坛”的呼声[J]
.电影新作,2010(4):17-23.
9
庚澄庆.
情非得已[J]
.时代风采,2002,0(8):53-53.
10
张国祥,汤小康.
情非得已[J]
.歌海,2002(10):36-36.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3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