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的身份建构 被引量: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教育有很多目标和任务,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和任务是实现学生的身份建构。而在学生诸多身份中,教育不能只偏重于社会身份的建构,而忽视学生文化身份的建构。只有把学生文化身份的建构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把合作型学习作为文化身份建构的最佳方式,我国教育才有可能摆脱困境。
作者 程然
出处 《教育探索》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1-22,共2页 Education Explorat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8

  • 1朱大可.文化批评[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1177.
  • 2彼德·雷森伯格;郭台辉.西方公民身份传统[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
  • 3吴小勇,黄希庭,毕重增,苟娜.身份及其相关研究进展[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3):8-13. 被引量:26
  • 4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346.
  • 5赵毅衡.身份与文本身份,自我与符号自我[J].外国文学评论,2010(2):5-17. 被引量:59
  • 6钱超英.身份概念与身份意识[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7(2):89-94. 被引量:144
  • 7汪民安.文化研究关键词[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283-284.
  • 8戴维·波普诺;李强.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97.

二级参考文献36

  • 1王宁.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身份问题[J].外国文学,1999(4):48-51. 被引量:51
  • 2河清.文化个性与“文化认同”[J].读书,1999,0(9):100-105. 被引量:13
  • 3赵志裕,温静,谭俭邦.社会认同的基本心理历程——香港回归中国的研究范例[J].社会学研究,2005(5):202-227. 被引量:210
  • 4德里达.《声音与现象:胡塞尔现象学中的符号问题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页.
  • 5William James, The Principle of Psychology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 1959, vol. Ⅱ ) 291.
  • 6Charles Taylor, Sources of the Self: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Identit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Press, 1989).
  • 7William Ralph Shroeder, Continental Philosophy: A Critical Approach (Oxford: Blackwell, 2004) 456.
  • 8Norbert Wiley, The Serrdatic Self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26.
  • 9Fernando Andacht, "A Semiotic Reflection on Selfinterpretation and Identity", Theor3 and Psychology, vol. 15, no I (2005) 51-75.
  • 10Harold Garfinkel 理论,见Norbert Wiley, The Semiotic Self, 81.

同被引文献45

引证文献3

二级引证文献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