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回顾总结多年的语文教学,听到学生抱怨最多的就是语文比其他学科枯燥无味,学生不愿学,原因是传统的语文课堂死板,不生动活泼,特别是单纯的生字、生词教学缺乏趣味性。其实语文是一门贴近生活的学科。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要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以读传情,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就如何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谈几点体会。一、创设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课堂绝不是单一方面的流动,这需要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同时,注意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自由空间与老师进行心灵的碰撞,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如:在教《一份珍贵的礼物》这篇课文时,我首先营造了轻松的氛围,先让学生们从唱《生日快乐歌》开始,再提问:“过生日时你们喜欢什么礼物?蛋糕、玩具、新书包、新衣服等等,是谁送的?爸爸、妈妈。你们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吗?”一阵沉默,有的学生低下了头,我因势利导,把学生们带入文境,学习本篇课文,学习文中作者的感情——感受爸爸妈妈的爱,学会关爱他人。通过创设情境,抓住恰当的教育时机,让学生们参与到实践中去收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转变角色促进学生会学在语文教学中,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在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语文教师要始终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更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语文教师要因势利导,开启悟性,指点迷津,让学生会学。语文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们进行平等对话,共同构建好语文学习这个共同体,教师做穿针引线人,要深人了解学生,善于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色,用学生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去洞察学生的学习心理,摸清学生的思想脉搏,理解他们的需要和情感,相信他们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