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主体间性交往论的想象方式——基于杨春时的现代性美学论述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在现代性的时代语境中,接受美学透视人类交往的存在方式,对审美交往作出本体论的规定,最终揭橥"交往作为解释的世界"的主体间性之维。胡塞尔之知识论意义上的主体间性,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存在论解释学意义上的主体间性,哈贝马斯等人的社会学主体间性理论是接受美学交往理念的始基。接受美学所开创的主体间性审美交往论,既有柏拉图辩证法思想的新发展,也受到马丁.布伯的主体间性对话关系本体论的深刻影响,是在超越自然主义与信念主义之基础上,对现代性情境所作出的解释学向度上的审美回应。
作者 王伟
出处 《兰州学刊》 CSSCI 2012年第8期36-41,共6页
基金 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后期伽达默尔诠释学美学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CZX078)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西方戏剧的东方知识资源研究"中期成果(项目编号:12YJC760128)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3

  • 1王晓东.西方哲学主体间性理论批判[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
  • 2Habermas,Jurgen. Social Analysis and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A].Boulder:West view,1993.416.
  • 3杨春时.不同领域的主体间性与美学建构[J].东方丛刊,2006(1):65-74. 被引量:10
  • 4倪梁康.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255-256.
  • 5倪梁康.胡塞尔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17.
  • 6杨春时.本体论的主体间性与美学建构[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6(2):5-10. 被引量:77
  • 7多尔迈;万俊人.主体性的黄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41.
  • 8丁耘.启蒙主体性与三十年思想史——以李泽厚为中心[J].读书,2008(11):17-26. 被引量:20
  • 9彼得斯;何道宽.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3.
  • 10伽达默尔;德里达;孙周兴.德法之争:伽达默尔与德里达的对话[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5.

二级参考文献23

  • 1金惠敏.在虚构与想像中越界——[德]沃尔夫冈·伊瑟尔访谈录[J].文学评论,2002(4):165-171. 被引量:16
  • 2汪正龙.沃尔夫冈·伊瑟尔的文学虚构理论及其意义[J].文学评论,2005(5):28-34. 被引量:13
  • 3T. W. Adorno. Philosophy of Modern Music [M]. trans. , Anne G. Mitchell, et al. , Sheed &Ward, 1987.
  • 4T. W. Adorno. Aesthestic Theory[M].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1984.
  • 5T. W. Adorno. Minima Moralia[M]. trans. , E. F. N. Jepheott, Verso, 1991.
  • 6[美]舒斯特曼.实用主义美学-生活之美,艺术之思[M].彭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 7Williams, R. Culture and Soeiety[M]. Hamondsworth: Penguin, 1958.
  • 8Max Horkheimer, Theodor Adorno. 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M]. New York: Continuum, 1986.
  • 9[德]汉斯·罗伯特·耀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M].顾建光,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 10[美]简·汤普金斯.读者反应批评[M].刘峰,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

共引文献130

同被引文献10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