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超越记忆的文学言说:一个精神分析的视角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记忆由外在于人的符号引发。对这些记忆的重述,经由文学家的表达之后形成了文学。由于记忆的符号存在于一个能指链之中,因此,并不存在孤独个体的记忆;作为对记忆的重述,文学在其诞生之时,就已经成为集体记忆中,也就是能指链里的一个环节。正由于此,文学获得了普遍的意义。
作者
杨磊
机构地区
南京大学文学院
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出处
《兰州学刊》
CSSCI
2012年第8期103-107,共5页
关键词
记忆
集体记忆
文学
分类号
I04 [文学—文学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3
参考文献
14
共引文献
190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4
1
普鲁斯特;李恒基;徐继曾.追忆似水年华Ⅰ:在斯万家那边[M]南京:译林出版社,1989.
2
普鲁斯特;王道乾.驳圣伯夫[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
3
洪治纲.
“文学与记忆”学术研讨会综述[J]
.文学评论,2010(2):221-223.
被引量:14
4
安格拉·开普勒;季斌;王立君;白锡堃.个人回忆的社会形式[A]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
弗洛伊德;林尘.超越唯乐原则[A]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6
狄更斯;石永礼;赵文娟.双城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7
拉康;褚孝泉.拉康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8
刘亚秋.
从集体记忆到个体记忆 对社会记忆研究的一个反思[J]
.社会,2010,30(5):217-242.
被引量:172
9
列维·斯特劳斯;刘汉全.嫉妒的制陶女[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0
本雅明;张旭东.讲故事的人[A]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二级参考文献
33
1
李陀.
另一个八十年代[J]
.读书,2006(10):100-107.
被引量:13
2
敬文东.
从侧面攻击大历史[J]
.读书,2006(11):83-86.
被引量:4
3
钟乔.
冷战封锁下的民众文化[J]
.读书,2007(8):15-23.
被引量:4
4
景军.社会记忆理论与中国问题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5,(秋季卷):41-51.
5
牛玉秋.《为中篇小说创作注入新的审美元素》[J].小说选刊,2007,.
6
王雁翎.《让我们期待真正属于文学的地震小说出现》,《文学报》,2009年6月4日.
7
岳雯.《对时代精神的表现更为深广》,《文艺报》,2008年4月10日.
8
王晖.《灾难考验民族意志文学反映民族精神》,《文艺报》,2009年7月30日.
9
朱小如.《灾难考验民族意志文学反映民族精神》,《文艺报》,2009年7月30日.
10
贾平凹.《精神贯注-致友人信之四》[J].小说选刊,2008,.
共引文献
190
1
高晓倩.
从个体记忆到集体记忆:上海犹太难民自传的记忆书写策略[J]
.现代传记研究,2022(1):141-155.
被引量:1
2
黄雅婷,杨莉明.
全民“爱你”:网络集体记忆背后的情感劳动[J]
.新闻知识,2023(4):61-72.
3
胡林莉.
国内集体记忆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基于CSSCI数据库的知识图谱分析[J]
.新闻研究导刊,2021(2):134-135.
被引量:1
4
谢进川.
网络媒介记忆书写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价值与效应[J]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0(5):145-156.
5
辛明静.
社会记忆的生成与书写:东京奥运会的体育叙事与身体表达[J]
.体育视野,2021(24):1-3.
6
丁华东,周子晴.
数字人文:数字时代社会记忆再生产的新景观[J]
.情报科学,2023,41(11):1-7.
被引量:2
7
王焯.
匠人效应:老字号文化记忆建构主体功能的三种类型[J]
.贵州民族研究,2022,43(5):169-174.
被引量:1
8
张莉.
新媒介:被释放的社会记忆[J]
.新闻爱好者,2012(5):28-30.
被引量:9
9
张帆.
大爱永存与灾难永志——论地震诗潮中传统诗词灾难书写的美刺精神[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0(6):81-84.
10
廖学新.
拒绝遗忘的姿态与记忆碎片的力量——东西作品举隅[J]
.河池学院学报,2011,31(4):112-117.
1
郎伟.
别一种叙事方式[J]
.朔方,1999,0(8):75-75.
2
何清.
文学言说的优势、困境与追求[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23(3):71-73.
3
张闳.
听与说:汉语文学言说的问题史[J]
.大家,1995,0(4):192-206.
4
李夫生.
后殖民语境中的中国文学言说[J]
.创作与评论,1997,0(5):18-21.
被引量:2
5
孙文宪.
语言的痛苦:文学言说的双重困境[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9(2):48-54.
被引量:2
6
杨允,许志刚.
身份、知识与文学创作——基于汉代文学主体的思考[J]
.北方论丛,2015(3):15-20.
7
李建军.
守成启蒙主义的文化理念与文学言说[J]
.当代作家评论,2014(2):4-16.
被引量:1
8
牟方磊,胡亚萍.
大视野·新方法·高境界——读《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与转化》[J]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6):140-142.
9
古耜.
大师们如何写散文[J]
.海燕,2005,0(8):1-1.
10
时胜勋.
文学身份与中国价值[J]
.山花,2012(2):146-154.
兰州学刊
2012年 第8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