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0年第5期15-20,共6页
Journal of Fujian Provinci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 CPC
参考文献1
-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 著作编 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M]人民出版社,1982.
同被引文献25
-
1曹鑫,张亚娜.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企业管理的信息化[J].电脑知识与技术(过刊),2007(20):323-324. 被引量:1
-
2黄育馥.美国社会科学家的地位[J].国外社会科学,2000(5):31-38. 被引量:3
-
3许斗斗.社会:人与自然相互生成意义上的统一体——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社会”理论的解读[J].学术研究,2004(7):58-63. 被引量:6
-
4陈天庆.论马克思“社会”概念的本体论及现实意义──兼论马克思人学与科学的统一[J].江苏社会科学,1998(5):81-88. 被引量:5
-
5杨耕.论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方法[J].学习与探索,1994(1):27-34. 被引量:13
-
6张曙光.谈马克思对人与社会三重关系的界说[J].社会科学辑刊,1996(3):5-10. 被引量:6
-
7陈勇,蔡淑琴.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动因及趋势研究[J].商业研究,2005(14):4-6. 被引量:17
-
8杜蓉.电子商务与社会经济的互动影响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11):165-166. 被引量:2
-
9杨睿.论马克思“社会”概念的逻辑演变[J].理论学习与探索,2006(1):77-79. 被引量:5
-
10林坚,黄婷.科学技术的价值负载与社会责任[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20(2):47-53. 被引量:17
-
1胡素文.“异化”理论的重要一环:青年马克思“异化”理论[J].黄山学院学报,2006,8(1):38-40.
-
2胡健.艺术是不可定义的——韦兹的分析美学思想[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3,23(1):56-58. 被引量:2
-
3张亮.是物质实体,还是社会经济关系?──论青年马克思对唯物主义范畴的矛盾理解[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98,35(1):20-22.
-
4冯智超.论马克思的伟大与平凡——由青年马克思谈起[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上),2011(12):149-149.
-
5吕增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论文精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58(3):188-189.
-
6戴劲.论《巴黎手稿》中的“社会”概念[J].哲学研究,2011(9):11-15. 被引量:2
-
7王锐生.唯物史观与类概念[J].东北史地,1997,0(4):17-25. 被引量:2
-
8李春生.扬弃和超越——论青年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关系[J].理论月刊,2005(3):18-20. 被引量:1
-
9熊兰.论青年马克思自然观的内涵及当代价值[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7(10):93-95.
-
10李佃来.论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哲学的内在会通[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29(1):27-36. 被引量: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