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00年第4期13-16,共4页
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Music & Performance
同被引文献10
-
1冯文慈.汉族音阶调式的历史记载和当前实际——维护音阶调式思维的传统特点[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1(3):6-18. 被引量:30
-
2杜亚雄.西北汉族民间音乐的音调结构[J].中国音乐,1983(4):74-75. 被引量:33
-
3阴法鲁.丝绸之路上的音乐文化交流[J].人民音乐,1980(2):25-28. 被引量:15
-
4仲高.东西文化视野中的中亚艺术──读三部中亚古代艺术译著[J].西域研究,1995(4):85-91. 被引量:2
-
5牛龙菲.《高调依然在五凉》[J].新疆艺术,1988,(3).
-
6刘锡金,陈良伟:《龟兹古国史》[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9.
-
7葛剑雄 曹树基 吴松弟.《简明中国移民史》.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1,(3).
-
8阴法鲁:《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化》[A],《中国古代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
9彭书麟.论中古时期民族审美意识的互渗[J].文艺研究,1995(1):73-82. 被引量:1
-
10高贺杰.文化回授:民族音乐学研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21(2):127-133.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7
-
1杨善武.《辽史·乐志》中的“四旦”不是四宫[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4):86-89. 被引量:2
-
2杨善武.中国音乐史学创新:观念的更新[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6,25(4):33-38. 被引量:5
-
3张红梅.20世纪80年代以来“苦音”调式音阶研究综述[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4(2):77-80. 被引量:4
-
4杨善武.中国音乐史学创新:史料的出新[J].音乐研究,2007(3):5-13. 被引量:5
-
5令狐青.汉族民歌《走绛州》研究[J].中国音乐,2015(4):181-187. 被引量:2
-
6杨善武.从音乐文化交流的规律性看苦音形成问题 2002年6月,以副院长靳学东教授为首的我院考察团应邀赴俄罗斯访问[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2(3):6-15. 被引量:2
-
7杨善武.黎英海的民族调式研究——《汉族调式及其和声》研究之一[J].中国音乐,2003(3):16-22. 被引量:13
-
1于歌.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走向[J].法制与社会(旬刊),2014(1):210-211. 被引量:3
-
2诸连标.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的思考[J].文化市场,2009(5):14-15.
-
3闫胜男.浅论中外音乐之文化背景[J].神州,2012(26):34-35.
-
4罗蚕继.创建和谐文化的研究与实践[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0,23(5):71-73.
-
5王丽萍.浅析高句丽舞乐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J].社会科学战线,2001(6):273-274. 被引量:2
-
6姚亚平.优势文化及其渗透——文化交流随想[J].人民音乐,1996(4):30-34.
-
7艾佳.电声二胡——民乐史上另辟蹊径的佼佼者[J].剧作家,2015,0(3):158-158.
-
8司成龙.浅谈以人才支撑打造“影视国企”品牌[J].中国培训,2015(09X):174-174.
-
9陈惠平.“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特质及其当代意义[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2):68-72. 被引量:24
-
10黄莉丽.中国古代器乐的演变与发展[J].乐器,2009(7):46-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