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建材科技》
2000年第4期46-49,共4页
China Building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同被引文献8
-
1龚方田,刘长发,莫艳,卢保山,任祥泰,嵇琳,陈明芳.添加晶种对硅酸盐水泥熟料形成过程的影响[J].硅酸盐学报,1996,24(4):365-373. 被引量:12
-
2.[A]..第七届国际水泥化学会议论文选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
3潘国耀,毛若卿,袁坚.低温型水化硅酸钙脱水相及其特性[J].武汉工业大学学报,1997,19(3):21-24. 被引量:13
-
4潘国耀,毛若卿,张惠玲.低硫型水化硫铝酸钙(AFm)脱水相及其水化特性研究[J].武汉工业大学学报,1997,19(3):28-30. 被引量:8
-
5邢振贤,周曰农.再生混凝土性能研究与开发思路[J].建筑技术开发,1998,25(5):28-31. 被引量:30
-
6孙振平,谭国强,王新友.再生混凝土技术[J].混凝土,1998(5):36-40. 被引量:46
-
7侯景鹏,宋玉普,史巍.再生混凝土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发[J].低温建筑技术,2001,23(2):9-10. 被引量:39
-
8柯国军,张育霖,贺涛,谭志鹏.再生混凝土的实用性研究[J].混凝土,2002(4):47-48. 被引量:116
二级引证文献14
-
1万朝均,袁启涛,刘立军,张廷雷,刘连川,李有光.废弃混凝土代替天然石灰石煅烧水泥熟料实验[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1(9):1012-1017. 被引量:14
-
2程显强.混凝土再生微粉的研究现状及应用[J].低温建筑技术,2009,31(4):78-79. 被引量:11
-
3秋小安.再生混凝土微粉的性能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J].科技信息,2009(18):252-252. 被引量:1
-
4袁启涛,万朝均.利用废弃混凝土作为水泥原料的试验研究[J].混凝土,2010(1):75-77. 被引量:3
-
5王晓波,陶珍东,常青,董涛.建筑垃圾作原料组分煅烧水泥熟料的研究[J].水泥工程,2011(2):27-28.
-
6艾红梅,燕芳,韩立东,卢洪正.废弃黏土砖资源化利用的研究进展[J].建材技术与应用,2012(4):11-13. 被引量:9
-
7艾红梅,卢普光,燕芳,韩立东,卢洪正.废弃混凝土再生水泥技术的研究进展[J].混凝土,2012(7):58-59. 被引量:9
-
8艾红梅,卢普光,白军营,卢洪正.矿渣对煅烧含高结晶态SiO_2水泥生料的影响[J].硅酸盐通报,2012,31(4):956-960. 被引量:3
-
9艾红梅,常钧,卢洪正,燕芳,韩立东.全组分废弃混凝土再生水泥熟料烧成及水化性能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3,53(3):410-416. 被引量:10
-
10闫玉蓉,方永浩,龚泳帆,承礼清.碱激发再生水泥砂浆粉胶凝材料的强度与显微结构[J].材料导报,2013,27(24):117-120. 被引量:12
-
1蔡锦铸.21世纪水泥技术的管理对策(第四部份)[J].国外建材译丛,1996,8(4):1-3.
-
2广东省水泥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许日昌:分析广东省水泥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J].广东建设信息(建材专刊),2004(9):34-35.
-
3广东水泥业亟待加强引导——广东水泥业进入结构调整关键时期[J].广东建设信息(建材专刊),2005(9):1-2.
-
4中国水泥协会新型干法水泥分会将在京召开理事会和技术交流会[J].中国建材,2005(6):57-57.
-
5无.关于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J].中国水泥,2006(5):8-9.
-
6吴铭.中材国际 做世界第一并不兴奋[J].装备制造,2010,0(A01):68-69.
-
7水泥技术 与你同行[J].水泥技术,2009(6):79-79.
-
8合肥院参加第十届中国国际水泥技术及装备展览会[J].水泥科技,2009(2):48-48.
-
9吴承杰.百凤朝阳迎和谐[J].中国水泥,2005(4):4-5.
-
10业界要闻[J].中国水泥,2005(8):3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