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单一制正犯体系之质疑——兼论我国犯罪参与体系的归属
被引量:
1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单一制正犯体系近来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学者们主张我国立法也属于单一制正犯体系。单一制正犯体系由于其自身的理论基础不牢固,片面追求克服处罚漏洞而又不能完全消除处罚漏洞以及有损构成要件定型性等诸多缺陷,并不值得提倡。我国刑法规定及其司法适用说明我国属于区分制正犯体系。以区分制正犯体系的立法为基础,构建精致化的理论体系是我国共犯理论体系今后应当努力的方向。
作者
谭堃
机构地区
吉林大学法学院
出处
《法治研究》
2013年第2期56-63,共8页
Research on Rule of Law
关键词
单一制正犯体系
区分制正犯体系
共犯理论体系
精致化
分类号
D914 [政治法律—刑法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9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27
同被引文献
176
引证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34
参考文献
4
1
李洁,谭堃.
论共犯从属性理论的内涵[J]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1,19(1):102-112.
被引量:7
2
王太宁,王君伟.
我国共犯模式的合理选择——以区分制和单一制的价值评判为视角[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2):38-43.
被引量:4
3
刘洪.
两类犯罪参与体系理论比较研究——兼评我国刑法的犯罪参与体系[J]
.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2007,21(5):9-14.
被引量:9
4
刘洪.
我国刑法共犯参与体系性质探讨——从统一正犯视野[J]
.政法学刊,2007,24(4):16-20.
被引量:12
二级参考文献
9
1
余淦才.
试论教唆犯的刑事责任[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7(2):62-66.
被引量:26
2
马克昌.
共同犯罪理论中若干争议问题[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1):16-23.
被引量:60
3
陈家林.
试论正犯的两个问题[J]
.现代法学,2005,27(2):122-130.
被引量:12
4
何荣功.
共犯的分类与解释论纲[J]
.法学评论,2005,23(3):34-40.
被引量:16
5
陈家林.共同正犯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6
张明楷.刑法的基本立场[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7
(意)杜里奥·帕多瓦尼(TullioPadovani)原著,陈忠林.意大利刑法学原理[M]法律出版社,1998.
8
陈兴良等.案例刑法教程[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9
王志远.
共犯制度模式比较研究——以解读我国共犯制度模式为线索[J]
.刑法论丛,2008(3):1-33.
被引量:8
共引文献
27
1
谭堃.
论《刑法》第29条第2款的解释——以共犯罪名从属性为路径[J]
.清华法学,2021,15(6):62-77.
被引量:3
2
刘斯凡.
单一正犯体系初论[J]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9,22(2):65-68.
被引量:4
3
任海涛.
统一正犯体系之评估[J]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0,18(3):88-95.
被引量:9
4
阎二鹏.
从属性观念下共犯形态论之阶层考察——兼议构成要件符合形态论之提倡[J]
.法学论坛,2013,28(4):65-76.
被引量:18
5
王光明,房惠颖.
我国共同犯罪的体系归属及解释论建构[J]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3(5):50-56.
被引量:1
6
张开骏.
共犯从属性理论的体系建构[J]
.清华法学,2013,7(6):138-156.
被引量:9
7
钱叶六.
中国犯罪参与体系的性质及其特色--一个比较法的分析[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3,31(6):149-158.
被引量:32
8
刘明祥.
论中国特色的犯罪参与体系[J]
.中国法学,2013(6):117-130.
被引量:98
9
谭堃.
犯罪地的确定[J]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4,22(3):117-126.
被引量:3
10
王华伟.
中国犯罪参与模式之定位:应然与实然之间的二元区分体系[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15(2):40-51.
被引量:12
同被引文献
176
1
喻海松.
网络犯罪黑灰产业链的样态与规制[J]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21(1):41-54.
被引量:85
2
王肃之.
论网络犯罪参与行为的正犯性——基于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反思[J]
.比较法研究,2020,0(1):170-184.
被引量:51
3
储槐植.
刑罚现代化:刑法修改的价值定向[J]
.法学研究,1997,19(1):111-120.
被引量:51
4
陈兴良.
论我国刑法中的共同正犯[J]
.法学研究,1987,9(4):37-41.
被引量:7
5
刘明祥.
再释“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与周光权教授商榷[J]
.法学,2014(12):116-126.
被引量:19
6
陈家林.
“片面的共同正犯”若干问题探讨[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4):419-425.
被引量:11
7
林亚刚,何荣功.
片面共同正犯刑事责任的探讨[J]
.法学评论,2002,20(4):20-25.
被引量:16
8
大谷实,王昭武.
日本刑法中正犯与共犯的区别——与中国刑法中的“共同犯罪”相比照[J]
.法学评论,2002,20(6):113-119.
被引量:49
9
谢闻波.
家属参与受贿共同犯罪的认定与处理[J]
.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3):108-112.
被引量:4
10
陈兴良.
社会危害性理论:进一步的批判性清理[J]
.中国法学,2006(4):3-17.
被引量:138
引证文献
10
1
谭堃.
论共谋共同正犯的正犯性[J]
.刑事法评论,2018(1):255-274.
被引量:1
2
刘涛.
片面共同正犯的成立及其范围[J]
.政治与法律,2014(11):28-36.
被引量:8
3
本刊编辑部.
中国刑法学发展评价(2012—2013) 基于期刊论文的分析[J]
.中外法学,2015,27(2):326-348.
被引量:4
4
陈文昊.
分野与合流:单一正犯体系与区分制共犯体系的反思[J]
.吕梁学院学报,2016,6(6):46-53.
5
项婷婷.
区分制共犯体系之主张及其根据——基于刑法教义学的立场阐析[J]
.刑法论丛,2017,3(3):1-30.
被引量:1
6
悦洋.
评单一制正犯体系与我国共同犯罪体系的归属[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34(6):103-110.
7
谭堃.
共犯的限制从属性说之坚持——以共犯违法相对性的扩张为视角[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9,37(5):106-116.
被引量:5
8
王延清.
“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之新释[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7,0(3):250-251.
9
陈毅坚,陈梓瀚.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司法适用--基于正犯性视角的教义学展开[J]
.地方立法研究,2021,6(5):95-109.
被引量:15
10
赵天水.
网络片面共犯处罚路径的探索[J]
.科学.经济.社会,2015,33(2):121-127.
二级引证文献
34
1
何庆仁.
共同犯罪的归责原则[J]
.刑事法评论,2018(1):191-211.
被引量:3
2
谭堃.
论《刑法》第29条第2款的解释——以共犯罪名从属性为路径[J]
.清华法学,2021,15(6):62-77.
被引量:3
3
罗世龙.
片面共同正犯否定论的证成[J]
.荆楚法学,2022(2):120-131.
4
陈洪兵.
共同正犯“部分实行全部责任”的法理及适用[J]
.北方法学,2015,9(3):43-52.
被引量:7
5
陈洪兵.
“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的再解释——全面检讨关于共同犯罪成立条件之通说[J]
.当代法学,2015,29(4):32-44.
被引量:22
6
阎二鹏,梅腾.
行为共同说视角下深度链接入罪化探究[J]
.江海学刊,2015(4):131-137.
被引量:6
7
江澍.
本土语境中帮助犯处罚根据新论——共同引起说之提倡[J]
.江淮论坛,2015(4):88-91.
被引量:3
8
何庆仁.
归责视野下共同犯罪的区分制与单一制[J]
.法学研究,2016,38(3):140-158.
被引量:55
9
李瑞杰.
论我国继续坚持单一正犯体系[J]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7(3):34-38.
10
夏伟.
走出“共犯与身份”的教义学迷思:“主从犯体系”下身份要素的再定位[J]
.比较法研究,2019,33(3):172-183.
被引量:6
1
刘明祥.
论中国特色的犯罪参与体系[J]
.中国法学,2013(6):117-130.
被引量:98
2
兰迪.
我国大陆地区犯罪参与体系的归属研究[J]
.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4(6):87-91.
3
吴沈括.
扩张中的犯罪预备及参与形式——围绕第18届国际刑法学大会第一专题的展开[J]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0,22(4):30-36.
被引量:4
4
古瑞华.
亲手犯与身份犯关系辨析——以实行行为类型为视角[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0(4):12-16.
5
黄琰.
试论对向犯之处罚模式——构成要件定型性理论之解析[J]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1(5):16-21.
被引量:3
6
吴沈括.
扩张中的犯罪预备及参与形式——围绕第18届国际刑法学大会第一专题的展开[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0,23(4):21-25.
7
刘肖辉.
我国共犯立法模式探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12):32-34.
被引量:1
8
张芳芳.
如何理解共同的犯罪故意[J]
.法制博览(名家讲坛、经典杂文),2014(7Z):196-196.
9
谭彬.
中国刑法中教唆犯从属性说之否定[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4(2):11-14.
10
吴飞飞.
纯正身份犯的共同正犯论[J]
.刑法论丛,2010(4):124-150.
被引量:1
法治研究
2013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