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伴生性证据
被引量:
4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刑事证明中,刑事证据根据其证明作用可分为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和证明取证程序的证据。前者主要证明案件事实是否成立,后者则主要证明证据的来源是否清楚、收集程序是否合法,以及从证据形式上判断与其他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有无关联。证明取证程序的证据,是伴随着其他相关证据而产生的,可称为"伴生性证据"。
作者
张礼萍
李小平
机构地区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
河南省人民检察院
出处
《中国刑事法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4-88,共5页
Chinese Criminal Science
关键词
证据分类
伴生性证据
品格独立性
分类号
D925.2 [政治法律—诉讼法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33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7
参考文献
6
1
陈一云著.《证据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79页.
2
李学军著.《物证论-从物证技术学层面及诉讼法学的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3
张明之,张晶.
略论诉讼证据的定义[J]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4(6):31-33.
被引量:1
4
陈朴生著.《刑事诉讼法》,三民书局1979年版,第129页.
5
汪建成著.《理想与现实》,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1页.
6
蔡敦铭著.《刑事诉讼法概要》,三民书局1998年版,第118页.
同被引文献
33
1
翁暾.
论刑事案件基本结构与侦查实践[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7(6):2-5.
被引量:8
2
沙贵君.
浅议犯罪现场构成、犯罪现场勘查和侦查模式的选择[J]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1997,0(3):27-30.
被引量:5
3
陈闻高.
论证据体系——兼与《口供中心主义之辩》一文商榷[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3):15-23.
被引量:6
4
万毅.“大物证”概念的建构及其司法意义[M].检察日报,2013—06—24.
5
[日]谷口安平.刑事诉讼法(第5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75.
6
周水清.审讯策略与取证技巧(2013年修订版)[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3:277-289.
7
王峥,徐静文.命案证据收集[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91-103.
8
《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五条和三十二条.
9
艾明.
论犯罪现场立体勘查[J]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9,21(2):65-71.
被引量:9
10
贾永生.
论疑罪现场的概念及其意义[J]
.武警学院学报,2010,26(1):42-45.
被引量:6
引证文献
4
1
高源.
论“大物证观”在现场勘验中的运用[J]
.铁道警察学院学报,2016,26(1):26-29.
2
高源,仝瑛杰.
论基于证据体系构建的侦查取证模式[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6,29(2):28-32.
被引量:4
3
苏萦.
基于“过程说”的档案信息化伴生性问题研究[J]
.档案管理,2020(3):22-23.
4
于龙,许傲然.
应用双轨迹数据助力公安机关攻克侦查困境的创新研究[J]
.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21(5):16-21.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7
1
刘文琦,张雨岚.
涉案人员活动轨迹侦查的数字化变革与风险控制[J]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23,35(6):8-17.
被引量:2
2
高源.
侦查机关适应“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的思考[J]
.辽宁警察学院学报,2017,19(1):9-17.
被引量:4
3
马志宏.
我国侦查取证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8,30(4):35-40.
被引量:3
4
高源.
隐蔽性证据:概念、功能与运用[J]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16(6):64-69.
被引量:7
5
赵学刚.
交通事故现场警务取证区块化溯源分析方法[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20,16(11):172-177.
被引量:3
6
李蓉,于龙.
反恐处突背景下我国出入境管理效能提升研究[J]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2023,39(5):5-11.
7
张璇,于龙.
公安机关开展网络犯罪侦查方法的创新研究[J]
.贵州警察学院学报,2023,35(3):83-89.
1
张景明,阮伟昕.
刑事诉讼中间接证据与犯罪事实间是不是都存在着因果关系?[J]
.法学研究,1956(4):20-24.
2
熊志海,邓杰.
鉴定意见之证据属性探究[J]
.社科新视野,2014(4):17-19.
3
李宝岳.
浅谈直接证据[J]
.法学杂志,1986,7(3):26-26.
4
崔敏.
论言词证据[J]
.中国法学,1990(2):91-97.
被引量:1
5
卢琳,王嫱.
网络犯罪中的电子证据若干问题研究[J]
.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2(2):9-12.
被引量:3
6
陈光中,时伟超.
关于刑事诉讼中证据分类与间接证据的几个问题[J]
.法学研究,1956(2):48-53.
被引量:4
7
张瑞光,白文祥.
对文件检验结论证据分类的相关问题研究[J]
.消费导刊,2014,0(10):222-222.
8
崔新民.
不可忽视间接证据的作用[J]
.河北法学,1985,3(3):27-29.
9
刘帅.
浅议瑕疵证据[J]
.群文天地(下半月),2012(11):210-210.
10
江恬婷.
论我国刑事证据分类制度的缺陷与完善[J]
.延边党校学报,2012,27(5):72-74.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3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