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理论如何运用?——对一种批评模式的思考与分析
被引量: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在当下外国文学研究中.存在着一种常见的批评模式.即从某个特定的理论视角出发对具体的作家作品进行分析与解读。本文对这一批评模式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归纳与分析,并思考了理论与批评之间的关系,试图探讨批评实践中的各种理论迷误.以及理论“运用”中的应有态度和对策。
作者
张和龙
机构地区
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
出处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5-100,共6页
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
关键词
批评理论
批评模式
作品阐释
迷误
对策
分类号
I109 [文学—世界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9
参考文献
22
共引文献
95
同被引文献
22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9
参考文献
22
1
Abrams, M. H. 2004.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
Chow,R. 1997. Can one say no to China? EJ. New Literary History(28) : 147 - 151.
3
Culler,Jonathan. 1997. Literary Theor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M-I.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
Culler,J. 2002. Structuralist Poetics: Structuralism, Linguistics and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E M3. London: Routledge.
5
Eagleton, T. 2003. After Theory I-M3. Allen Lane.- Penguin Books.
6
Wellek,R. 1981.A History of Modern Criticism 1750 1950 I- M3.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
Wellek, R. 1982. The Attack on Literature and Other Essays [C]. Chapel Hill: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8
秋叶.2009.从“小学”走向“大学”[N].中华读书报2009-6-3.
9
秋叶.2002.西部、青年学者与英国文学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2-6-19.
10
盛宁.
“解构”:在不同文类的文本间穿行[J]
.外国文学评论,2005(3):115-126.
被引量:12
二级参考文献
49
1
殷企平.
对所谓《艰难时世》中“败笔”的思考[J]
.外国文学研究,2003,25(1):21-25.
被引量:7
2
赖辉.
论《黑暗之心》的叙述者、叙述接受者和“陌生化”[J]
.外国文学研究,1999,21(2):54-59.
被引量:21
3
王宁.
全球化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化批评[J]
.文艺研究,1999(4):25-26.
被引量:18
4
希利斯.米勒,郭英剑.
论全球化对文学研究的影响[J]
.当代外国文学,1998,19(1):154-161.
被引量:41
5
杜维平.
非洲、黑色与女人──《黑暗的中心》的男性叙事话语批判[J]
.外国文学评论,1998(4):34-38.
被引量:13
6
王宁.
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对立与对话[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50(6):43-45.
被引量:4
7
笔谈:文论与文学阅读[J]
.外国文学,1999(5):42-42.
被引量:1
8
郁青.
《雨王汉德森》与《黑暗的心》[J]
.外国文学评论,1997(3):89-94.
被引量:8
9
殷企平.
谈“互文性”[J]
.外国文学评论,1994(2):39-46.
被引量:90
10
《读书》平台[J]
.读书,1999,0(1):150-153.
被引量:3
共引文献
95
1
杜心源.
“本土”实践与话语规划——对20世纪90年代外国文学研究论争的再探讨[J]
.文艺理论研究,2022(3):90-99.
2
陈雷.
殖民主义与节制的美德——斯宾塞笔下的爱尔兰,兼及《黑暗的心》[J]
.外国文学评论,2021(1):142-163.
被引量:4
3
陈林侠.
华语电影中的地域转移与空间叙事——大陆、香港、台湾电影改编中的地域比较研究[J]
.社会科学,2007(7):185-192.
被引量:10
4
王予霞.
外国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身份问题[J]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4):64-69.
被引量:2
5
张平功.
文化研究的开放性与全球性[J]
.外国文学研究,2000,22(4):24-26.
被引量:6
6
宁媛媛.
《玛丽·巴顿》和《南方与北方》中的多重叙述声音[J]
.文教资料,2008(36):26-27.
被引量:1
7
李新艳.
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角重新审视《黑暗的心脏》中的女性[J]
.山花,2008(11):132-133.
8
栾曦.
试比较波德莱尔与雨果的审美特征——波德莱尔的“以丑为美”与雨果的“美丑对照”[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15):102-103.
9
姚颖.
从“丑”衍生的“美”——论《黑暗的心》审“丑”之旅[J]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2014(2):135-139.
被引量:1
10
张薇.
莎士比亚“幽灵”的变迁[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4(1):122-131.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22
1
程锡麟.
美国黑人美学述评[J]
.当代外国文学,1994,15(1):168-173.
被引量:12
2
聂珍钊.
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J]
.外国文学研究,2004,26(5):16-24.
被引量:279
3
黄卫峰.
哈莱姆文艺复兴期间的文艺论战[J]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25(6):22-26.
被引量:3
4
黄晖.
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理论[J]
.外国文学研究,2002,24(3):22-27.
被引量:42
5
王晓路.
差异的表述——黑人美学与贝克的批评理论[J]
.国外文学,2000(2):3-9.
被引量:24
6
殷企平.
由《黑暗的心脏》引出的话题——答王丽亚女士的质疑[J]
.外国文学,2002(3):62-67.
被引量:10
7
习传进.
走向人类学诗学的美国非裔文学批评[J]
.学术论坛,2006,29(9):126-131.
被引量:5
8
谭惠娟.
论拉尔夫·埃利森的黑人美学思想--从埃利森与欧文·豪的文学论战谈起[J]
.外国文学评论,2008(1):106-114.
被引量:3
9
李怡.
论理查德·赖特诗歌中的黑人美学思想[J]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1):44-46.
被引量:3
10
王祖友.
试论非裔美国文学理论的三大特征[J]
.社会科学论坛,2010(13):174-178.
被引量:6
引证文献
4
1
郭炜峰.
美国黑人美学之殇[J]
.北方文学(下),2017,0(10):122-122.
2
刘岩,王晓路.
事件与文学理论生产[J]
.外国文学研究,2017,39(6):19-28.
被引量:3
3
陈茂林,陈韵祎.
对话意识·文本细读·当下关怀——论外国文学研究的创新[J]
.外国语文,2020,36(1):65-69.
被引量:4
4
何宽钊.
文本细读与音乐批评[J]
.人民音乐,2021(7):68-72.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9
1
曾景婷,伍少堃.
翻译“事件”的建构——以韩南英译《蜃楼志》为例[J]
.中国翻译,2018,39(6):79-85.
被引量:9
2
李敏.
亲情《散步》 善意深深[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1(33):25-26.
3
王敬民.
拓展话语空间:翻译批评研究的新向度--《20世纪中国翻译批评话语研究》述评[J]
.语言与翻译,2021(3):60-64.
4
林思丞.
文体与女英雄形象审美新质研究——以《女勇士》为例[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8):1-4.
5
李良博.
新时代外语专业多维能力培养的文学进路[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23,32(4):90-95.
6
张丽丽.
跨文化书写与后殖民文学研究——比尔·阿希克洛夫特教授访谈录[J]
.外国语文,2023,39(2):83-89.
7
李正栓,苏赛迪.
外国文学研究规范探讨--兼评《论朱利安·巴恩斯小说的身份主题》[J]
.外国语文研究,2023,9(6):105-109.
8
王瑞婷.
微观史学视角下的贝多芬--评《贝多芬:1806》[J]
.当代音乐,2024(4):199-201.
9
朱滏荣.
文本、体验与多元方法——主体间性视野下的音乐批评理论再思考[J]
.当代音乐,2024(5):178-182.
1
葛爱玲.
文学作品阐释的多义性原因分析[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9):72-72.
2
姚敏.
伊夫林作品中的后现代文化特征——结合詹姆森的后现代理论[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24(10):81-83.
3
孟志轩.
小说人物形象分析[J]
.青年文学家,2016,0(12X):44-44.
4
周远喜.
抓住“亮点”,展现诗意[J]
.同学少年(作文)(初中版),2013(1):11-11.
5
喇国玮.
诗词创作手法浅议[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2002(5):97-98.
6
郭芳芳.
得于理而失于情——《林兰香》中燕梦卿的悲剧[J]
.青年文学家,2011,0(18):50-50.
7
郭向阳.
怀中哭一哭,孩子更幸福[J]
.家庭之友(爱侣),2013,0(11):59-59.
8
宋殿军.
谈小说文本的多元解读[J]
.新课程,2016,0(23):32-32.
9
张亚男.
鲁迅与张爱玲小说女性形象塑造之比较[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3):11-12.
10
吴若芳.
解析《匹克威克外传》中的人物形象塑造[J]
.作家,2013,0(10X):91-92.
外语研究
2013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