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商用汽车》
2000年第6期36-39,共4页
Commercial Vehicle
同被引文献29
-
1汪贵行.电涡流缓速器在大中型客车上的使用[J].商用汽车,2001(12):40-43. 被引量:4
-
2廉保绪,丁守松.电涡流缓速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情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3(z1):912-915. 被引量:11
-
3金宝智.图像传感器:CCD与与CMOS的对比[J].现代电视技术,2005(5):80-81. 被引量:8
-
4孙为民,张跃明,吴兵波.电涡流缓速器制动力矩计算的新方法[J].现代机械,2005(4):21-22. 被引量:40
-
5汪贵友.新型减速器-电涡流缓速器[J].现代汽车,2001,(10).
-
6朱志恩.中值滤波技术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8.
-
7汽车之家.电涡流缓速器[EB/OL].[2015-04-26].http://car.autohome.com.cn/shuyu/detail_13_14_766.ht mL,2015-04-26.
-
8冯慈璋,马西奎.工程电磁场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27-138.
-
9左俊业,田学义.感应子式涡流测功机的有效参数计算[J].电子技术,1979(2):31-42.
-
10山东交通学院.电涡流缓速器研究开发和应用[R].济南:山东交通学院,2008(9):29-30.
二级引证文献22
-
1何建清,何仁,衣丰艳.车用电涡流缓速器的设计方法[J].汽车工程,2003,25(z1):110-118. 被引量:12
-
2衣丰艳,何仁,刘成晔.车用缓速器制动性能虚拟仿真[J].农业机械学报,2006,37(1):163-165. 被引量:11
-
3朱伟兴,唐骏,何仁.自适应阶梯模糊控制在电涡流缓速器中的应用[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2):126-129. 被引量:5
-
4许沧粟,于洪波.铰接车辆电涡流缓速器联合制动系统研究[J].汽车工程,2006,28(4):366-369. 被引量:6
-
5何仁,汤沛.转筒式电涡流缓速器的转筒三维瞬态温度场分析[J].机械设计,2007,24(5):37-39. 被引量:3
-
6汤沛,熊永森.提高汽车主动安全性的新技术——辅助制动装置[J].中国农机化,2008(1):75-78. 被引量:3
-
7李鸿强.风冷盘式电涡流功率吸收器的研制[J].汽车技术,2008(6):31-35.
-
8衣丰艳,于明进.汽车电涡流缓速器性能的模糊综合评价[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08,16(3):5-10.
-
9衣丰艳,徐刚,于明进,张竹林.发动机电涡流缓速器制动力矩的计算[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9,25(4):40-43. 被引量:13
-
10李树珉,葛纪桃,高睿,王彦锋,王虎.移动式检测舱电涡流测功器的设计[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0(12):104-106. 被引量:1
-
1王培,张杰飞.最新汽车制动安全技术[J].统计与管理,2014,0(6):191-192. 被引量:1
-
2克诺尔集团[J].汽车与社会,2013(11):9-9.
-
3张晓薇.克诺尔:立足本地化发展 全面布局中国市场[J].轨道交通,2013(12):52-52.
-
4范先勇.按照ECE/EEC制动法规对货车制动性能的参数进行优优设计[J].汽车杂志,1991(3):9-11.
-
5何宇平,伦景光.国内外轿车制动法规的评述[J].汽车工程,1994,16(3):182-192. 被引量:5
-
6刘铸.对新老制动法规的一些问题的探讨[J].轻型汽车技术,1995(2):2-9.
-
7晓青.检验制动效果应加强防范措施[J].汽车与社会,1998(12):57-57.
-
8彭涛,李志鹏,陈维佳.关于融雪剂作用对汽车制动距离影响的研究[J].交通标准化,2010,38(21):80-82.
-
9汪文国.半挂汽车列车制动系统设计方法探讨[J].机械科学与技术(江苏),1996,25(5):17-20. 被引量:2
-
10沈国贤,汪文国.半挂汽车列车制动系设计方法探讨[J].专用汽车,1989(2):6-13.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