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存在论视域中的感性概念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存在论是西方哲学传统的核心问题域,对存在问题的理解关涉到对一切其它哲学问题的理解方式,关涉到理解方式本身。真正的哲学变革也必定基于对存在问题的新回答。因此,要探明当代哲学的感性路向就必须首先澄清西方哲学传统中感性概念。
作者
杨杰
机构地区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
出处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7-81,共5页
Social Sciences in Guangdong
关键词
存在
感性
形而上学
分类号
B5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245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8
1
M. C. Nahm, Selections from Early Greek Philosophy, New York : Meredith Publishing Company, 1964, p. 92, p. 93, p. 92, p. 93, p. 94.
2
俞宣盂:《本体论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35、544、547、205、385页.
3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90页.
4
康德著,邓晓芒译,杨祖陶校.《纯粹理性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7页.
5
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35-236页.
6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8页.
7
MEGA, Bd2, Berlin : Akademie Verlag GmbI-I, 2009, S. 368:.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0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共引文献
245
1
徐瑾.
从“智的直觉”论牟宗三对康德批判哲学的批判[J]
.孔子研究,2007(6):37-44.
被引量:1
2
刘士林.
文化都市的历史源流与当代阐释[J]
.学术月刊,2007,39(12):8-13.
被引量:10
3
陈天庆.
美是造化自身的闪耀——马克思、海德格尔及后主体主义的理解[J]
.学术月刊,2007,39(12):81-89.
被引量:1
4
孙亮.
马克思实践本体论:一个再证伪——与何中华教授商榷[J]
.东岳论丛,2008,29(1):129-133.
被引量:4
5
何中华.
实践本体论被证伪了吗?——答孙亮先生[J]
.东岳论丛,2008,29(1):134-140.
被引量:4
6
夏从亚,孙伟正.
个人发展的时代审视[J]
.东岳论丛,2008,29(1):144-148.
被引量:6
7
余源培.
评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0(1):15-22.
被引量:46
8
刘顺厚.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人文关怀[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27(2):33-37.
被引量:77
9
黄明理.
善恶因果律的现代转换--道德信仰构建的关键概念[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0(2):104-107.
被引量:3
10
何云峰.
网络信息责任与网络伦理教育[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0(2):108-114.
被引量:7
1
石敦国,王慧星.
马克思的感性概念及其对形而上学之谜的解答[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1):71-74.
2
赵亚楠.
论马克思哲学中的“感性”概念[J]
.华商,2008(11):103-103.
3
王巍.
马克思感性概念的社会历史性与审美性意蕴[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6,32(5):73-76.
4
王海兰.
简论“感性”概念从黑格尔经费尔巴哈到马克思的辩证发展[J]
.前沿,2009(1):49-51.
5
张雪松.
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感性概念的超越——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例[J]
.知与行,2016(10):15-18.
6
苏东晓.
感性存在审美观的形而上概括与形而下分析——格尔兹文化分析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意义[J]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5(1):321-326.
7
刘卓红,彭小伟.
论“感性”的本体论向度——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中心[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7(6):20-25.
被引量:3
8
夏燕.
理性与感性的冲击与碰撞:《危险关系》小说德维拉夫人性格分析[J]
.法国研究,2014(3):94-100.
9
王春华.
概念的结构[J]
.学术论坛,2006,29(1):35-38.
被引量:10
广东社会科学
2013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