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陶瓷研究》
2000年第4期38-39,共2页
Ceramic Studies
同被引文献39
-
1陈庆元.将门子·古文家·诗人——鸦片战争时期爱国奇人林树梅[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58-63. 被引量:2
-
2孔繁峙.试谈明墓随葬梅瓶的使用制度[J].文物,1985(12):90-92. 被引量:10
-
3武汉市博物馆.黄家湾明代楚王朱氏墓[J].江汉考古,1998(4):30-40. 被引量:7
-
4陈文华.江西南城明益王朱祐槟墓发掘报告[J].文物,1973(3):33-45. 被引量:17
-
5傅永魁.河南巩县稍柴清理一座宋墓[J].考古,1965(8):428-428. 被引量:7
-
6发掘明朱檀墓纪实[J].文物,1972(5):25-36. 被引量:63
-
7王仲殊.墓葬略說[J].考古,1955(1):56-70. 被引量:4
-
8钟必琴.林逋和他的山林隐逸诗[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2):8-11. 被引量:3
-
9商彤流,袁盛慧.山西平定宋、金壁画墓简报[J].文物,1996(5):4-16. 被引量:33
-
10杨子怡.梅文化与古代文人人格——咏梅诗词杂谈[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1(1):1-7. 被引量:2
引证文献5
-
1朱广宇.中国古代梅瓶的设计艺术思想[J].大连大学学报,2006,27(3):52-55. 被引量:5
-
2林雁.我忆家风负梅鹤——五论林逋与梅花[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8,0(1):37-46.
-
3林雁.梅妻鹤子千古名——四论林逋与梅花[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0(12):27-35. 被引量:4
-
4吴双,任诗仪.王城博物馆馆藏青瓷梅瓶的产源分析[J].中国陶瓷,2020,56(10):63-67.
-
5王莉,周叶青,王轶凌,张红娟.西安市北关外明墓相关问题探索[J].文物天地,2024(4):98-108.
二级引证文献9
-
1戴静波.浅谈“禅韵梅瓶”的美学韵味[J].陶瓷科学与艺术,2021,55(6):126-126.
-
2熊爱云.明代青花梅瓶研究浅析[J].黑龙江史志,2015(13):75-75.
-
3林雁.我忆家风负梅鹤——五论林逋与梅花[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8,0(1):37-46.
-
4林雁.一生知己是梅花——七论林逋与梅花[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8,0(3):22-32.
-
5张玉山.元代陶瓷器皿的功能及美学特征[J].中国陶瓷,2012,48(12):72-75. 被引量:1
-
6张超,刘晓荣.小物件,大文化——传统镏金铜扣的装饰艺术考证与研究[J].装饰,2014(12):108-111.
-
7刘源源.试谈梅瓶的发展与文化内涵[J].景德镇陶瓷,2017,27(6):36-37.
-
8姚佳玲.浅谈中国古代梅瓶的功能[J].景德镇陶瓷,2018,28(1):4-5.
-
9张蜓,邵永梅.顾樵山水人物册页及其装裱工艺赏析[J].收藏家,2023(6):46-51.
-
1孟玉松.《梅瓶》[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6,50(2):3-3.
-
2高温色釉《瑞雪图》一百五十件梅瓶赏析[J].景德镇陶瓷,2004,14(2).
-
3徐林娇.梅瓶的起源与发展[J].陶瓷研究,2001,16(4):41-44. 被引量:3
-
4蒋百稳.湖南醴陵发现北宋窑址醴陵窑历史推进680年[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0,44(9):84-85. 被引量:2
-
5何鸿,何如珍.越窑瓷器销行海外的考察[J].陶瓷研究,2002,17(3):39-46. 被引量:3
-
6陈峻.湖南益阳县泞湖出土北宋“熙宁五年”青瓷梅瓶[J].考古,2005(12):96-96. 被引量:3
-
7李美仙.浅叙梅瓶的造型演变及特点[J].景德镇陶瓷,2013,23(4):21-21. 被引量:2
-
8至正祥和元青花大器亮相匡时[J].东方收藏,2012(12):127-127.
-
9江苏校园文博馆系列之——瓷器[J].华人时刊·校长版,2017,0(3):79-80.
-
10河北内丘邢窑遗址出土瓷器窑具残片20万件[J].东方收藏,2013(5):126-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