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象征政治与两岸认同的建构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在政治生活中,人们常常发明和使用一些象征,例如标记、符号、仪式、象征物和话语等,通过赋予其政治意义,并在日常生活中的反复传播与演练,以此来整合社会、增强凝聚力和归属感,我们称其为象征政治。象征政治作为意义表述、价值展现和情感表达的重要形式,通常构成特定群体共享的政治文化的一部分。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背景下,两岸应重视象征政治的建构,通过象征符号、象征物、仪式与话语等的运用,培育台湾民众的共同体意识与归属感,不断强化“两岸一家人”的意识,这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深化与推动两岸和平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 孙云
出处 《台湾研究》 2013年第1期29-33,共5页 Taiwan Studies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背景下台湾民众认同研究”研究成果,项目号:12YJAGAT001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0

  • 1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87页.
  • 2高毅:《法兰西风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2页.
  • 3汪新建,艾娟.心理学视域的集体记忆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12-116. 被引量:33
  • 4高云:《浅析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欧洲文化认同》,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12月,参见http://www.docin.com/p-337907946.html.
  • 5周明圣.法国共和象征物的形成——一种文化的创新和改造[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5(4):34-38. 被引量:2
  • 6《生意伙伴或家人亲戚两岸民众互看民调大不同》,《中国新闻网》2009年6月30日.
  • 7马敏.政治象征符号的工具价值分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4(4):33-36. 被引量:9
  • 8《台湾在世界竞争力地区排名中跃升至第八》,台湾.《经济日报》2010年5月18日.
  • 9台湾《天下》杂志2009年12月16日,第437期,第63页.
  • 10转引自张亚中:《两岸政治定位探索》,台湾两岸统合学会出版2010年6月,第14页.

二级参考文献13

  • 1方文.2008.学科制度与社会认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法].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M].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 3[德].哈拉尔德·韦尔策.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M].季斌,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 4Paolo Jedlowski.Memory and Sociology[J].Time & Society,2001,Vol.10.
  • 5Daniel Bar-Tal.Sociopsychological Foundations of Intractable Conflicts[J].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2007,Vol.50.
  • 6Hirst.W& Manier.D.Towards a psychology of collective memory[J].Memory,2008,Vol.16
  • 7Mary Susan Weidon & Krystal D.Bellinger.Collective Memory:Collaborative and Individual Processes in Remembering[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1997,vol.23.
  • 8Eviatar Zerubavel.Socail Memories:Steps to a Sociology of the Past[J].Qualitative Sociology,1996,Vol.19.
  • 9Jens Brockmeier.Remembering and Forgetting:Narrative as Cultural Memory[J].Culture & Psychology,2002,Vol.8.
  • 10Susan Rasmussen.The Uses of Memory[J].Culture & Psychology,2002,Vol.8.

共引文献12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