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当代青年手机亚文化的表意实践及其影响 被引量: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青年利用手机建构并维持社会网络,在数字空间演绎真实性的社会交往,对社会时空系统进行重新认知,但也会因过度依赖手机接触而在现实生活中产生障碍。青年利用既有亚文化系统中物品的移植和意义的篡改来实现拼贴,产生新的意指,从而选择和其他群体产生隔绝。手机的媒介融合特质,赋予青年文化自主生产创造中的更大权力,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抵抗主流文化的权威主义与精英主义。青年在手机消费中注重风格与符号的表征,手机成为自我形象的外化,但亚文化风格随即被商业市场收编,成为大众的流行时尚。
作者 袁潇
出处 《传媒观察》 2013年第3期26-28,共3页 Media Observer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课题"青年手机亚文化的建构及其影响研究"<11YJC840064>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新媒体生态中的青年亚文化研究"<2012SJB840012> 南京邮电大学科研基金项目"基于信息化的流动少数民族社会管理创新研究"<NYS211013>的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7

  • 1[美]马克·波斯特著,范静哗译:《第二媒介时代》,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23.
  • 2袁潇,风笑天.青少年手机需求及使用行为研究现状[J].中国青年研究,2011(4):78-81. 被引量:31
  • 3Motoharu Takao,et al.Addictive Personality and Problematic Mobile Phone Use,Cyber Psychology & Behavior,2009,12(5):501-507.
  • 4[美]约翰·费斯克著,李彬译.《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214页,270页.
  • 5[美]迪克·赫伯迪格著,陆道夫、胡疆锋译:《亚文化:风格的意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0、117.
  • 6[英]迈克·费瑟斯通著,杨渝东译.《消解文化--全球化、后现代主义与认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 7胡疆锋,陆道夫.抵抗·风格·收编——英国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关键词解读[J].南京社会科学,2006(4):87-92. 被引量:193

二级参考文献27

共引文献227

同被引文献11

引证文献1

二级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