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浅析交往行为理论视野下的公共外交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是具有批判传统和建构特征的社会理论,它以交往理性为核心,诊疗出西方社会的现代性病因,继而给出了重建"系统"和"生活世界"平衡的"药方"。本文在简要介绍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基础上,论证了运用该理论进行公共外交研究的合理性,并尝试借鉴其理论内容和理论特性,对当前的公共外交实践做出原则性和规范性的反思。
作者
谷宁
王靖雯
机构地区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出处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9-164,共6页
Socialism Studies
关键词
交往行为理论
公共外交
社会理论
公共领域
分类号
D820 [政治法律—外交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98
参考文献
17
共引文献
652
同被引文献
13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4
参考文献
17
1
唐小松,王义桅.
从“进攻”到“防御”——美国公共外交战略的角色变迁[J]
.美国研究,2003,17(3):74-86.
被引量:20
2
惠耕田.
沟通行动理论与国际关系研究[J]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6,23(3):96-103.
被引量:12
3
唐小松,王义桅.
美国公共外交研究的兴起及其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反思[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4):22-27.
被引量:48
4
中国广播网网载中国之声记者对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女士的专访报道,见中国广播网相关网页2012年7月,http://china.cnr.cn/yaowen/201207/t20120720_510284980.shtml.
5
艾四林.
哈贝马斯交往理论评析[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0(3):11-18.
被引量:93
6
刘国华,李阵.
日本公共外交:演化过程、主要途径和制肘因素[J]
.日本问题研究,2007,21(2):42-47.
被引量:2
7
于朝晖.
整合公共外交--国家形象构建的战略沟通新视角[J]
.国际观察,2008(1):21-28.
被引量:17
8
尼古拉斯·卡尔,钟新(译),陆佳怡(译).
公共外交:以史为鉴的七条法则[J]
.国际新闻界,2010,32(7):6-10.
被引量:30
9
杨洁篪.
努力开拓中国特色公共外交新局面[J]
.求是,2011(4):43-46.
被引量:62
10
秦亚青.
国际体系转型以及中国战略机遇期的延续[J]
.现代国际关系,2009(4):35-37.
被引量:12
二级参考文献
198
1
张胜军.
新世纪中国民间外交研究:问题、理论和意义[J]
.国际观察,2008(5):12-18.
被引量:23
2
张志洲.
民间外交涵义的学理分析[J]
.国际观察,2008(5):19-24.
被引量:11
3
刘建平.
中国的民间外交:历史反思与学术规范[J]
.国际观察,2008(5):25-31.
被引量:10
4
俞新天.
中国公共外交与软实力建设[J]
.国际展望,2009,1(3):17-27.
被引量:11
5
胡耀亭.
历史的昭示──纪念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创建55周年[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6(11):16-19.
被引量:1
6
何增科.
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变[J]
.中国社会科学,1994(5):67-81.
被引量:267
7
李新华.
试析美国公众外交的重新兴起[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6):37-40.
被引量:1
8
唐小松,王义桅.
国外对公共外交的探索[J]
.国际问题研究,2005(1):60-63.
被引量:16
9
托马斯.海贝勒,诺拉.绍斯米卡特,卿志琼,吴志成.
西方公民社会观适合中国吗?[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4-71.
被引量:34
10
高飞.
公共外交的界定、形成条件及其作用[J]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5,22(3):105-112.
被引量:74
共引文献
652
1
张冲,严俊.
跨文化日常生活中的相互理解和文化适应——以加纳恩科兰扎小城中资KH农业公司为例[J]
.政治人类学评论,2023(2):91-159.
2
李宁.
浅析韩国“纪念外交”及对中国的启示[J]
.韩国研究论丛,2019(2):3-16.
3
张淑雯.
东南亚华人身份认同的路径依赖与路径突破——基于制度主义视角的考察[J]
.东南亚研究,2022(6):134-152.
被引量:4
4
冷凇,刘旭.
后疫情时代中国对外传播的现实困境与提升路径[J]
.东方学刊,2021(3):28-33.
被引量:2
5
唐华林.
跨文化语境下的国家叙事研究[J]
.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2021(1):104-114.
被引量:1
6
胡羽,王创业,张德胜.
近30年美国体育外交的历史演变及实践策略[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0(7):58-69.
被引量:3
7
单春艳,杨友露.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教学场域变革的机理、逻辑与策略[J]
.高等教育评论,2023,11(2):144-154.
被引量:1
8
马斌.
以公共外交推动中欧班列发展的基础和重点[J]
.公共外交季刊,2023(4):13-20.
9
刘付婷,苏嘉欢,张璐.
我国外交话语研究文献综合分析——基于2007-2019年CSSCI索引数据[J]
.国际公关,2019,0(12):1-4.
10
王天祥,刘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与困境[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4):11-15.
被引量:32
同被引文献
13
1
唐小松.
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及其体系构建[J]
.现代国际关系,2006(2):42-46.
被引量:62
2
哈贝马斯(曹卫东译).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
哈贝马斯(张博树译).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4
谢萍.:奎国侨务工作会议首提“侨务公共外交”[EB/OL].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zgqj/2011/10-21/3406592.shtmL.
5
丘进.华侨华人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3Q.
6
中国国际移民报告:移民回流现象增多[EB/OL].中国新闻网,2014-03-05,http://edu.sina.com.erda/2014-03-05/1120240273.shtml.
7
Ding Sheng. Building: A Study in the 80, No.648, "Digital Diaspora and National Image New Perspective on Chinese Diaspora Age of China's Rise", Pacific Affairs.Vol. 2007-2008 Winter pp644-645.
8
储鹏飞.美籍华人中国梦:时刻捍卫中华民族尊严与利益[EB/OL].中国新闻网,2013-05-16,http://www.chinanews.com/hr/2013/05 - 16/4827474.shtmL.
9
陈遥.
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与华侨华人的作用国际关系学和华侨华人学整合的视角[J]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82-88.
被引量:7
10
许梅.
东南亚华人在中国软实力提升中的推动作用与制约因素[J]
.东南亚研究,2010(6):58-65.
被引量:18
引证文献
2
1
龙麟,赵玲.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特征及其当代意义[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34(12):107-109.
2
林逢春,谢秀英.
海外华侨华人在侨务公共外交中的角色定位与实施路径[J]
.理论月刊,2014(7):106-109.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
4
1
朱小晶.
浅谈如何发挥地方高校在公共外交事业中的潜能[J]
.经济师,2014(12):191-192.
2
袁荣华.
探析高校依托红十字会发挥公共外交的潜能[J]
.青年时代,2015,0(20):161-161.
3
陈浩.
中国侨务公共外交研究述评[J]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0(2):59-66.
被引量:1
4
齐军力.
华侨华人在侨务公共外交中的角色定位与实施路径[J]
.长江丛刊,2016,0(28):181-181.
被引量:1
1
赵绪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性[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9):29-30.
被引量:1
2
冉双全.
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1):20-24.
被引量:2
3
张帆.
试论科学发展观的整体统一性[J]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3(5):14-17.
被引量:1
4
陈伟,郑自飞.
四要件视域下正当防卫出罪论[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7(4):65-71.
被引量:3
5
李奕.
从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的思考[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1):86-87.
被引量:4
6
伍慧萍,陈秋琴.
欧洲后国家认同的缺失和建构[J]
.德国研究,2006,21(2):11-17.
被引量:8
7
黄南珊.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文化建设纲领的建构特征[J]
.理论与改革,2000(4):51-52.
8
裴尉植,刘伟.
浅谈科学发展观的四个理论特性[J]
.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11,27(5):12-14.
9
黄南珊.
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文化建设纲领及其建构特征[J]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1-10.
10
薛红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特性和创新意义——新中国60年的发展和启示[J]
.攀登(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8(5):18-21.
社会主义研究
2013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