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法律语言的模糊性及其克制 被引量:9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精确性和模糊性是人类自然语言的两个重要特征。法律语言是精确性语言和模糊性语言的集合,法律语言正是在准确性和模糊性之间求得平衡的。法律语言适当的模糊具有正当性,但不加区分的、不加克制的模糊则有损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从而也有损于法治建设。目前,中国法律中充斥着大量模糊的法律概念,其中不乏个别官员在立法时故意将法律模糊化而设租,而且还导致了对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不加监控的间接授权立法。这与中国的法治建设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应该对法律语言的模糊性予以克制。
作者 徐凤
出处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9-63,共5页 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2

  • 1朱力宇,张曙光主编.立法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68-272.
  • 2[德]魏德士.法理学[M].丁晓春,吴越.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 3[德]卡尔.恩吉施.法律思维导论[M].郑永流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71.
  • 4贾蕴菁.法律语言精确性与模糊性相应相异析[J].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3):45-48. 被引量:20
  • 5杜金榜.从法律语言的模糊性到司法结果的确定性[J].现代外语,2001,24(3):305-310. 被引量:90
  • 6李晓明.模糊性:人类认识之谜[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 7[英]贝特兰·罗素.论模糊性[J].大洋洲心理学和哲学杂志,1923,(01).
  • 8卢秋帆.法律语言的模糊性分析[J].法学评论,2010,28(2):20-26. 被引量:24
  • 9[英]哈特 张文显等译.法律的概念[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 10李培传.立法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二级参考文献13

  • 1杜金榜.真理,意义与意义环境——语言哲学意义理论的探讨[J].现代外语,1994,17(2):1-5. 被引量:3
  • 2[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及其方法》,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40页.
  • 3卓泽源.《法的价值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507页.
  • 4[德]A·考夫曼.《法律哲学》,刘幸义等译,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121页.
  • 5[德]H·L·A·哈特.《耶林的概念天国与现代分析法学》,转引自《公法评论》www.gongfa.com.
  • 6[英]H·L·A.哈特.《法律的概念》,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9页.
  • 7[英]哈特 张文显等译.《法律的概念》[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81页.
  • 8[美]霍姆斯 汪庆华译.《法律的道路》[EB/OL].http://WWW.gongfa.com/falvdaoluholmes.htm,.
  • 9Maley, Yon. 1994. The language of the law. In John Gibbons ed. Languge and the Law. 11-50.
  • 10O'Barr, William M. 1982. Linguistic evidence: Language, power, and strategy in the courtroom.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共引文献443

同被引文献84

引证文献9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