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后赵树理写作”:谱系下的身份焦虑与理论建构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近年来",后赵树理写作"已在评论界产生较大影响,但也引发了持续而激烈的争论。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文学"命名"的艰难曲折,更展现了"命名"背后的身份焦虑与话语争夺。总体来看",后赵树理写作"确实反映了新世纪山西中青年作家对赵树理精神的继承与深化,对导引山西文学创作具有积极进步的效应,应得到进一步的建构与丰富。
作者 白杰
出处 《克拉玛依学刊》 2013年第1期62-68,共7页 Journal of Karamay
基金 山西省社科联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后赵树理写作’的建构及其意义"(SSKLZDKT2010065) 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乡村文学与文化研究"(晋教财2011.118号)的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8

  • 1珍尔.“后赵树理写作”现象文坛瞩目[N].山西日报,2009-02-02.
  • 2陈树义.也说"后赵树理写作"[N].山西党校报,2009-11-15.
  • 3葛水平.今世今生[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274.
  • 4王祥夫."后赵树理写作"离我很远--答《文艺报》[EB/OL].http://www.eduww.com/Article/200902/22996.html,2009-2-11.
  • 5傅书华.且说“后赵树理写作”[N].光明日报,2009-08-28.
  • 6杨占平,王春林,马明高.关于“后赵树理写作”——以韩思中为例[J].山西文学,2009(9):34-39. 被引量:1
  • 7杨占平,王春林,傅书华,陈克海.关于“后赵树理写作”——以王保忠为例[J].山西文学,2009(5):32-36. 被引量:4
  • 8鲁迅全集编辑委员会.鲁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55.

共引文献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