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媒介、大众与政治:一种哲学的审视 被引量: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无论是早期关于消费社会的理论分析,还是后期关于超真实世界的探讨,媒介一直构成了鲍德里亚关注的一个焦点。早期的鲍德里亚以媒介分析为基础形成了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后期的鲍德里亚则从现代电子媒介的分析中形成了"大众"理论,认为大众是现代社会中人的存在模式,沉默的大众与无质性的交流狂喜构成了现代政治的重要基础,这也是绝对物形成的条件。
作者 仰海峰
机构地区 北京大学哲学系
出处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25,共9页 Jilin University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0

  • 1仰海峰.超真实、拟真与内爆——后期鲍德里亚思想中的三个重要概念[J].江苏社会科学,2011(4):14-21. 被引量:55
  • 2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5页.
  • 3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 4波斯曼.《娱乐至死》,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 5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29页.
  • 6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夏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15-116页.
  • 7Enzensberge. The cousciousness industry. New York: The Seabury Press, 1974.
  • 8Baudrillard J. In the shadow of the silent majorities or, the end of the social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Semiotext (e), 1983.
  • 9Baudrillard J. The ecstasy of communication. New York : Semiotext (e), 1988.
  • 10Baudrillard J.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4.

二级参考文献22

  • 1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04页.
  • 2cf. Dylan Evans, An Introductory Dictionary of Lacanian Psychoanalysis, Routledge, London, 1996. p.159.
  • 3拙著.《形而上学批判-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前提及当代效应》,[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 4弗洛伊德.《释梦》,孙名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页.
  • 5Jean Baudrillard, Symbolic Exchange and Death, trans. By lain Hamilton Grant, Sage Publicalions, London. 1993. p.72.
  • 6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
  • 7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107页.
  • 8Jean Baudrillard, Symbolic Exchange and Death, p.73.
  • 9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六卷.
  • 10Gary Genosko, Baudrillard and Sign,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 1994, p.28.

共引文献73

同被引文献98

  • 1陈龙,陈伟球.网络民粹主义传播的政治潜能[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5(3):297-301. 被引量:23
  • 2章辉.文化研究与政治经济学:从对抗走向联合[J].甘肃社会科学,2013(3):16-21. 被引量:5
  • 3Mitchell,W.J.T.Picture theory. Essays on verbal and visual representation[M]. Chicago,I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 4Kenneth Burke. Language as Symbolic Action: Essays on life, Literature, and Method[M].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8.
  • 5BaudrillardJ.In the shadow of the silent majorities or, the end of the social and other essays[J]. New York: Semiotext(e),1983.
  • 6(美)W·兰斯·班尼特.新闻:政治的幻象[M].杨晓红,王家全,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
  • 7(美)利昂·P·巴拉达特.意识形态:起源和影响[M].张慧芝,张露璐,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 8Thompson, J.B.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ideology[M].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84.
  • 9(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 10仰海峰.虚无主义问题:从尼采到鲍德里亚[J].现代哲学,2009(3):64-71. 被引量:3

引证文献3

二级引证文献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