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感官化和差异化:电视新闻如何报道贫困群体 被引量: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本文从新闻内容和新闻形式两个方面分析电视新闻对于贫困群体的报道,讨论这些报道的社会效果。本文发现,这类电视新闻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报道类型:故事讲述型和资讯传播型。故事讲述型的报道偏重于追求感官化效果,画面过多地展现困难群体糟糕的生活环境和可怜的情状,通过这些手法,把困难人群再现为社会的偏差群体。资讯传播型的报道侧重政府的帮扶活动或政策宣传,政府和"好心人"是新闻的主角,政府与贫困者之间被报道成了高一低、强一弱、主一客的差异关系,这也对贫困群体造成了不利影响。最后,两类报道都过度强调"物质"的重要性,而对于贫困群体的教育、就业、培训、社会参与等其他重要方面很少触及,导致贫困议题的报道范围被缩小了。
作者 朱若谷
出处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4-68,共5页 Shanghai Journalism Review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 1倪炎元:《再现的政治:台湾报纸媒体对“他者”建构的论述分析》第2页,台湾韦伯文化1995年版.
  • 2林东泰:《电视新闻叙事结构初探究》,《新闻学研究》2011年总第108期.
  • 3泰俐:《电视新闻节目“感官主义”初出探究》,《新闻学研究》2004年总第81期.
  • 4吕雅雯、卢鸿毅、侯心雅(2010):《再现贫穷:以电视新闻为例》.《新闻学研究》(台北),第102期,页73-111.

共引文献2

同被引文献35

  • 1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华夏出版社,2003年,第57页.
  • 2乔纳森·特纳,简·斯戴兹.《情感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 3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 4郭景萍.西方情感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J].社会,2007,27(5):26-46. 被引量:32
  • 5林芬、赵鼎新.《霸权文化缺失下的中国新闻和社会运动》,《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年第8期.
  • 6柴会群、邵克:《"永州幼女被迫卖淫案"再调查:唐慧赢了,法治赢了没?》,《南方周末》2013年8月1日.
  • 7林郁沁《施剑翘复仇案:民国时期公众同情的兴起与影响》第8、225页,陈湘静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 8杨国斌:《悲情与戏谑:网络事件中的情感动员》,载《传播与社会学刊》2009年第9期,第39~66页.
  • 9乔纳森·特纳:《人类情感:社会学的理论》,孙俊才、文军译,东方出版社2009年,第62~66页.
  • 10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26~27页.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