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从《论语》中的“耻”看中国哲学的自律精神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耻"是主体受到他人的侮辱,或者内疚于自身的不足、过错而产生的一种痛苦体验。自管子始,"耻"成为一种道德要求。在《论语》中"有耻"是士人人格修养的首要目标。"耻"作为一种道德要求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一种远恶向善的道德自觉;它以一种消极的,痛苦的情感体验,从反面督促人们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做不该做的事,起到了道德堤防的作用。而《论语》中的"耻"不仅体现了孔子对人的主体性、自主性的重视,也体现了中国哲学的自律精神。
作者 揭芳
出处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24,32,共4页 Social Scientist
基金 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历史生成与当代价值(编号:11YJC710067)
关键词 论语 自律精神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

  • 1[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共引文献17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