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大力推进协同创新 全面提升高校创新能力
被引量:
10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也指出,要大力推进高校协同创新,提升创新能力。
作者
章熙春
机构地区
华南理工大学
出处
《中国高等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1-52,60,共3页
China Higher Education
关键词
创新能力
协同创新
高校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高等教育质量
发展规划纲要
全球视野
自主创新
分类号
G649.2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74
引证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72
同被引文献
74
1
于兵川,吴洪特.
实验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2):76-77.
被引量:111
2
廖庆敏,秦钢年.
建立开放实验室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4):162-165.
被引量:91
3
刘迎春,熊志卿.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2004(10):56-57.
被引量:165
4
黄驰,席美云,程功臻,刘明建.
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J]
.大学化学,2006,21(6):20-24.
被引量:46
5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2010-07-29.
6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网,2011-04-25.
7
王永生.为实现新闻出版强国梦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7-11.
8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z].教育部,教技[2012]6号.
9
夏平,向学军,吉培荣,覃琴,唐廷龙.
“通信原理”优质课程建设的教学实践[J]
.理工高教研究,2007,26(5):112-113.
被引量:6
10
赵云岭,欧阳津,申秀民,蒋福宾,黄元河.
“一体化、三层次、多渠道、多模式”的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
.实验室科学,2007,10(6):55-57.
被引量:23
引证文献
10
1
王永生.
大力推进协同创新 服务新闻出版强国建设[J]
.中国高等教育,2013(17):52-54.
被引量:1
2
王文华,李冬梅,叶宏帅,樊桂清,牟占军.
构建高校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研究[J]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1):79-81.
被引量:1
3
孙和义.
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中需关注的几个问题[J]
.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3(4):1-4.
被引量:2
4
杨东占.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的几点认识[J]
.中国高校科技,2014(3):13-16.
被引量:3
5
夏平,周学君,龚国强,唐廷龙,孙水发.
基于目标导向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体系构建与探索[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6):153-156.
被引量:5
6
蒋兴华,吴伟.
高校面向行业产业协同创新困境化解——基于“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2016(2):16-20.
被引量:16
7
孟皓,张霞.
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应用化学专业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建设[J]
.化学教育,2016,37(14):49-52.
被引量:7
8
蒋兴华.
高校协同创新模式的新探索——2011协同创新中心[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64(6):75-80.
被引量:19
9
王维,陈位杰.
冶金动力学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J]
.中国冶金教育,2017,22(6):88-89.
10
陶金国,谢丽霞.
学科交叉背景下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2022(10):20-27.
被引量:18
二级引证文献
72
1
李冬.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讨[J]
.中国高校科技,2014(11):44-45.
被引量:3
2
严海领.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下“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改革探索[J]
.考试周刊,2015,0(21):14-15.
3
王蔚,林存文.
校企协同创新中激励机制的影响因素及建立途径[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8(4):68-71.
被引量:2
4
王蔚,林存文.
校企协同创新中激励机制有效建立的障碍[J]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5,20(2):182-186.
被引量:1
5
徐照兴,刘武,赵德福,舒阳霞,刘海.
实施威客教学模式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关键问题及对策研究[J]
.新余学院学报,2015,20(5):142-144.
6
许晶.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与提升策略[J]
.中国高校科技,2015(11):60-61.
被引量:1
7
张晓新,闫朝.
行业特色高校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探索研究[J]
.北京教育(高教),2014(12):15-17.
被引量:5
8
张磊,王京,史大斌,徐应淑.
“政产学研用”背景下贵州药学专业建设模式探讨[J]
.卫生职业教育,2016,34(20):21-22.
被引量:3
9
李爱彬,经曼,夏洪旺.
基于云模型的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评价[J]
.中国科技论坛,2016(11):48-54.
被引量:13
10
张莹,王奇.
高校协同创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价值工程,2017,36(1):243-244.
1
靳占忠,毕树广,任喜雨.
从知识经济谈高校创新能力培养[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0,2(1):26-27.
被引量:1
2
刘彦欣.
提高高校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J]
.学苑教育,2014(13):21-21.
3
全国高校“2011计划”稳步推进[J]
.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2(4).
4
孙真荣.
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 全面提升高校创新能力[J]
.中国高等教育,2013(1):27-29.
被引量:43
5
安学斌.
加强研究生教育 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创新型人才[J]
.中国民族教育,2008(3):9-10.
6
高昕.
自主创新 引领未来[J]
.成才之路,2007,0(22):26-27.
7
许为民,张国昌.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四题[J]
.中国高教研究,2007(6):63-65.
被引量:48
8
刘文波,马精微.
高校创新能力的现状和问题——基于湖北省高校的视角[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33(8):59-61.
被引量:1
9
问答:[J]
.学理论,2008(17):60-61.
10
杨清涵.
新时期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
.经济师,2007(9):122-123.
被引量:3
中国高等教育
2013年 第7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